圖為南投縣埔里地區採集的蝴蝶標本,攝於南投縣埔里鎮木生昆蟲博物館。根據噶哈巫語研究者翁勤雯引用自《噶哈巫語分類辭典》,噶哈巫語稱「蝴蝶」為「 tapiaw」。埔里曾因多種類的蝴蝶,而有蝴蝶村的美稱(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無日期), 1960 年代更是蝴蝶標本產業的鼎盛時期(于國華, 2021 )。有關於蝴蝶的採集與貿易之起源,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指出:「 1917 年,原本在埔里街上擔任按摩師的朝倉喜代松,受喜愛昆蟲的日本友人之託,要他幫忙在埔里收集蝴蝶...隨著日本國內掀起對台灣蝶類的研究熱潮,朝倉與河村成立『埔里社特產株式會社』,販賣昆蟲標本及當地特產,正式做標本的買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2022 / 01 / 26 擷取)當中的日本友人為日本昆蟲學家松村松年,當時委託朝倉喜代松蒐集埔里的蝴蝶標本,並由工藝社將蝴蝶色彩印製在領帶、日式衣服上出售,使需求增加,開啟埔里的蝴蝶產業(邱正略, 2009 ,頁 153 )。
自朝倉喜代松和「埔里社特產株式會社」成立開始,一直到 1960 年代埔里都是蝴蝶貿易與加工的重鎮,因此許多四庄的族人也在那段時間一起投入抓蝴蝶,或是製作相關手工藝品的工作。當中蝴蝶有到河灘地吸水的特性(全城愛蝶, 2022 ),因此多集中在溪流,眉溪也成為居民前往捕蝶的區域。根據蜈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萬育所說:「小時候看到日本人來抓蝴蝶的,他們都是用網目比較細小的蝶網,我們看了真的都非常羨慕。因為網目比較小就比較不會傷害到蝴蝶,價格也會比較好。」許多埔里的長輩也回憶道,以前小時候去抓蝴蝶賺外快,都會把抓到的蝴蝶送到木生昆蟲館(現今南投縣埔里鎮東榮路 112 號臺灣銀行附近),當該館有在收購各式各樣的蝴蝶;另外在現今的埔里鎮中正路上,也有許多蝴蝶加工的作坊,當時也有許多商人在收購蝴蝶。
廖嘉展曾說:「隨著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的來臨以及保育觀念的重視,臺灣的蝴蝶產業也走入下坡,市場逐漸被東南亞國家取代。」(廖嘉展, 2014 )走過日治到 1960 年代的風華歲月,如今埔里地區已經難以見到蝴蝶相關的加工產業,但從過去「蝴蝶故鄉」的美名可以想像,埔里蘊含了多元的蝴蝶品種,同時也是臺灣蝴蝶加工出口的濫觴。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陳萬育後,參考于國華、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全城愛蝶、邱正略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族語為翁勤雯參考自《噶哈巫語分類辭典》;訪談日期為 2021 年 10 月 29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3 月 13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