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蜈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萬育,分享早期蜈蚣崙聚落的潛水捉魚活動之情形,攝於南投縣埔里鎮蜈蚣里蜈蚣社區活動中心。噶哈巫族人居住在眉溪、墘溪及能高大圳、北烘圳等水利設施附近,一直以來都與溪流相當親近,村莊裡的族人至今也都有在溪流圳溝邊捕魚的經驗。在捕魚的技巧中有一項潛水抓魚的本領,這項技能需要自己靠長年多次的鍛鍊,才能有機會獲得漁獲。
蜈蚣社區為噶哈巫族之聚落,陳萬育說,在記憶中族人們都會到村莊周遭的水圳裡用網子抓魚,為了能夠潛水抓到溪魚,他們都需要不斷的精進技術。最起先潛到水裡的時候,因為才剛學會憋氣,所以多半入水沒多久,剛找到魚就必須上浮呼吸換氣,往往讓發現的魚逃掉,錯失良機。日子一久,憋氣時間增長,便可在一段憋氣的過程中,順利以網子套抓到溪魚。在眉溪流域能抓到的魚種相當多,所有的魚裡面,蜈蚣崙族人最喜歡的就是三角姑仔(sann-kak-koo-á,台灣擬鱨、臺灣鮠),通常會將這種魚拿來製作成魚膎(hî-kê)。三角姑仔沒有鱗片(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魚類生態與進化研究室,無詳細時間),在不清除內臟直接醃漬的狀況下,吃起來苦中蘊含特殊的甘甜,因此三角姑仔魚膎在蜈蚣崙相當受到歡迎,成為最珍貴的食物之一。
蜈蚣崙族人為了可以獲取溪流裡的資源,從小就必須自我訓練憋氣抓魚,經過多次的練習而成為一位熟稔水性且體力精良的抓魚高手。在眉溪流域抓魚抓蝦的生活方式,一直留存到現今, 1980 年代出生的噶哈巫族青年潘正浩就曾說過,他兒時也都會和長輩們去抓螃蟹,也足以得知噶哈巫族的族人與溪流和圳溝在生活上的密不可分。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陳萬育、潘正浩後,參考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魚類生態與進化研究室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1 年 12 月 12 日、 2022 年 4 月 20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0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