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噶哈巫族人「斡水」捕魚法,可見以石頭分隔溪水呈現明顯高低落差,並以此高低差方便進行捕魚,攝於南投縣埔里鎮蜈蚣里蜈蚣崙聚落的眉溪。以前蜈蚣崙聚落的族人由於聚落處於眉溪、墘溪兩溪交會處,因此時有到溪裡漁獵的經驗,透過族人長久以來的經驗和智慧,當地有幾種特別的漁獵方法,「斡水」是其一。
「斡(uat)」為「轉彎」之意,因此「斡水(uat-tsuí)」意指透過改變河道或水流方向的捕魚方式。根據蜈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萬育所說,以前的人若以「斡水」捕獵遺留在河床上的魚蝦。參與者會先觀察河裡的環境,找到河道中的沙洲,由於沙洲會導致河水分流,在擇定合適點後,眾人會在較小條分流的上端,用石頭或是泥沙把該分流堵住,令所有的河水都轉向大條的分流過去,造成小分流因為沒有河水持續流入而水位下降。等水位下降後,族人就可以進去乾凅的河道裡,撿拾遺留在河床的魚、蝦、螃蟹等漁獲。待眾人收獲後,才會把原本小河道上端堵塞的砂石推倒,讓河水重新進入河道裡。
從漁獵的方法可以看出過去蜈蚣崙聚落噶哈巫族人集眾人之力,獲取漁獲的傳統;也能從中發現居住在眉溪旁的噶哈巫族人,與河川保持相當親密的關係。埔里地區的原住民族群,為了能夠取得河裡的漁獲,都有類似蜈蚣崙聚落斡水的作法,但各個村莊對此漁獵技藝都有自己的稱呼,例如在埔里鎮房里里的族人,會將此種做法稱為「做溪(tsò-khe)」。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陳萬育後撰寫編輯,訪談及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12 月 12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