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及影片為彰化南瑤宮媽祖神像,以及籃城地方耆老賴克祥述說祖先至彰化南瑤宮迎回媽祖令旗之訪談。據聞光緒年間,埔里籃城適逢旱災,居民多自彰化東螺社遷居而來(張素玢,2000),因著原鄉信仰,居民前往南瑤宮求取媽祖令旗回籃城庇佑。在民俗信仰中,神祇旗幟多為神祇的權威象徵(劉還月,1994,頁108、247),因此「請媽祖令旗」即為請媽祖前往籃城聚落治災之意,此後順利解決旱災,成為一段傳奇。彰化南瑤宮在清代因每年有往笨港進香的傳統,遂逐漸發展為龐大的媽祖會組織,以方便籌募經費,辦理進香事宜,因此在中部地區有相當影響力,而至笨港進香更成為當時中部地區的盛事,這也影響當時籃城聚落居民尋求協助的意向。(文化部,2021)
據賴克祥說法,十九世紀末期,埔里遭逢旱災,各個村莊都因缺水而難以維生(文化部,2021),籃城聚落居民為了求取水源,在曾於西部平原經商的村民陳朝宗建議下,由當時籃城居民合作出錢出力,派遣代表前往彰化南瑤宮,於農曆九月十四日恭迎媽祖令旗前來籃城踏水路。由於媽祖踏水路之儀式過後,當地乾旱缺水問題迎刃而解,導致房里里等周遭村莊均派頭人前來籃城,也想請求媽祖令旗前往巡視村莊,進而演變成埔里的一項盛事,成為埔里九月迎媽祖之開端(邱正略,2012,頁47)。
從籃城居民至彰化南瑤宮恭迎媽祖令旗一事,可見平埔族群文化受漢人文化涵化的部分。媽祖在過往被視為海上女神,主要庇佑漁民海上平安,然而隨著信仰的傳播,媽祖的神性也被擴充為庇佑水旱、疾疫等災害。由於籃城聚落居民多為自彰化東螺社遷居之巴布薩族人(張素玢,2000),隨著在原鄉長時間與漢人混居,信仰文化也漸受影響。埔里遭遇旱災一事,讓籃城居民想到可以恭迎當時在中部具有影響力的南瑤宮媽祖,而非祈求原有傳統祖靈信仰的庇佑,可見媽祖信仰已被聚落居民所接受,也由此可見臺灣族群互動在歷史發展中的縮影。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賴克祥後,參考劉還月、張素玢、邱正略及文化部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影片拍攝時間為2021年8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