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紅瓦厝的青苔料理

影片及照片為埔里鎮房里里紅瓦厝耆老林玉緞回憶當地青苔食用方法之訪談紀錄,攝於南投縣埔里鎮房里里。青苔是當地道卡斯族人在早期生活條件欠佳的背景下,自眉溪畔公田溝採集的食材,常見的做法為川燙沾醬,是當地特色料理之一。由青苔的採集,呈現出居民因生活所需,常至公田溝的現象。

根據林玉緞所稱,過去聚落居民生活條件不佳,因而赴眉溪邊的公田溝撈魚蝦和青苔回來食用。青苔需在溪裡水深處採集,水深足夠,才得以讓青苔和魚蝦等在底下生長,收獲量較豐足。此外,青苔多半生長在有活水流動且有陽光照射的區域,並且會特意選擇較表面的青苔嫩芽,口感較為柔嫩鮮美。相較下,下方顏色較綠的青苔,料理後吃起來纖維較粗且苦。紅瓦厝居民食用青苔前,會先以清水沖洗掉青苔中的泥沙後,再以水川燙,並在餐桌上沾著蒜頭醬油配飯一起吃。食用方法與埔里地區的巴宰族及噶哈巫族相同,是過去村人們重要的纖維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來源。

青苔料理仍存於紅瓦厝聚落許多家庭的記憶當中,據林玉緞提到,現代物資充裕,已沒人會再到眉溪撈青苔,但村民若想回味這道傳統料理,可至有養殖青苔的店家購買。林老太太的說法也與公田溝居民林瓊瓔的記憶相同,反映過去公田溝是紅瓦厝等各平埔聚落採集水生食材的重要濕地。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林玉緞、林瓊瓔等人說法後撰寫編輯,訪談及影像拍攝日期為2021年8月10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