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籃城聚落曾用來練習武術的場域,位於埔里鎮籃城2巷,這類場域稱為集英館或集英武館。集英館據聞有百年以上歷史(吳宗澤,2019),是南投縣埔里鎮籃城里籃城聚落的重要武術團體。早期因水源等自然資源的欠缺,導致族群間的摩擦,進而造成衝突。為了能排解衝突和防禦村舍,很多聚落都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防禦體系,籃城集英館即為其中之一。
根據籃城地方文化工作者吳宗澤長期蹲點之研究結果,所謂「集英館」並沒有實際的館舍,而是在傍晚時村民集中訓練,輪流於村裡比較大的家戶門口埕做練習的訓練團體。籃城於清朝建庄後,為了聚落居民強身健體和防身的需求,特地邀請彰化地區的拳師在農閒時前來教授中國武術南派的「白鶴短肢拳」和各式兵器,爾後籃城居民自主創立「集英館」,為聚落裡晚上團練的「晚館」。籃城的武術承襲南派風格,在沒有拳師指導的時候,都是由長輩或是某項拳法、兵器較為精進的人指導,若遇到師傅沒空的話,則會派徒弟代替,前來傳授功夫,如此不斷改良技法並傳習下去。直到民國五、六十年代臺灣農業社會轉型,多數年輕人離鄉背井到大都市工作,才逐漸隨長輩凋零而停止集英館的團練。籃城地方耆老賴克祥也說,當時練武的時候,男生在場地裡練習,女生則幫忙煮點心,讓來參與的村民都可在練習後補充體力。
過去因籃城人習武文化濃厚,周遭紅瓦厝等村社不管是搶水源或其他紛爭時,會特別畏懼籃城人。儘管集英館因時代變遷而不再組織團練,但透過老人家的經歷與照片中的場所,仍可讓我們了解當時籃城人為了防禦村莊所做出的努力,以及過去埔里眉溪流域因水資源利用而影響之人群互動。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吳宗澤、賴克祥後,參考吳宗澤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及照片拍攝時間為2021年8月9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