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包府王爺神像,現供奉於南投縣埔里鎮房里里正氣堂包府王爺廟,另有埔里鎮房里里紅瓦厝耆老林玉緞講述包府王爺由來之影片紀錄。根據林玉緞所言,包府王爺為紅瓦厝聚落歷史最為悠久的神祇,實際雕刻及供奉年代已不可考,但在她六七十年前嫁到紅瓦厝時,現址便已有一小間土角厝,內供奉包府王爺。相較於日南與雙寮聚落道卡斯族人遷徙來埔里之初即帶來原鄉媽祖信仰,紅瓦厝道卡斯族人則以包府王爺為主神,是為特別之處,其來源亦值得探究。
根據對暨大人社中心李瑞源博士後研究員,及對埔里鎮愛蘭地區巴宰族潘英雄、潘英傑耆老之訪談,包府王爺最早可能由愛蘭巴宰族人所供奉(白棟樑,1997,頁195)。爾後,因愛蘭地區巴宰族於1871年(同治十年)改信基督教,包府王爺才輾轉傳到紅瓦厝(邱正略,2012,頁35),成為當地居民的主要信仰。另根據林玉緞說法,在探尋包府王爺來源時,前人曾傳說包府王爺是從宜蘭市區宮廟傳入埔里,因此正氣堂包府王爺廟才有每年前去宜蘭參訪進香的傳統,此為包府王爺由來之二說。
儘管包府王爺的來源和年代有不同詮釋,仍不減祂早已成為在地村人的信仰核心:每年包府王爺在農曆九月十五日的千秋聖誕,是紅瓦厝當地重要的慶典,由此可見。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林玉緞、李瑞源、潘英雄、潘英傑等人後,參考白棟樑、邱正略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及照片拍攝日期為2021年8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