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籃城媽祖踏水路

圖為每年農曆7月29日,於眉溪河畔舉行之籃城拜溪頭儀式中,擺放於供桌前頭的籃城媽祖香爐,並備有三牲四果、發糕、米酒等供品,及接神洗靈用之臉盆(由左至右),攝於南投縣埔里鎮中正一號橋邊。據聞光緒年間埔里遭逢旱災,籃城居民因而自彰化請回媽祖令旗,經由媽祖踏水路之儀式解決當地乾旱缺水問題,自此媽祖成為籃城重要信仰。籃城居民於拜溪頭儀式中特別放置媽祖香爐祭拜,可見媽祖信仰在籃城居民心中的重要性。

媽祖曾經在清代幫助埔里渡過乾旱的傳說,在埔里的各個庄頭、聚落廣為流傳,各地對該傳說發生之時間和詮釋也不盡相同。據籃城地方耆老賴克祥之說法,在南投縣埔里鎮籃城里籃城聚落的乾旱傳說裡,當年為了抗旱,籃城居民從彰化南瑤宮請媽祖令旗到籃城,透過乩童指示,需請媽祖在當地東螺圳裡踏水路,命令籃城人取附近山區的紅土粉,在媽祖鑾駕後方撒紅土粉到圳溝裡。其後還要有一隻強壯的水牛,拖著一支大刺竹,沿著媽祖鑾駕的路徑掃過圳溝。隊伍最後則跟著所有籃城居民,眾人一齊踏過圳溝的紅土。媽祖踏水路儀式後,東螺圳果然開始逐漸流出水源,籃城的乾旱也因此解除。

據賴克祥及籃城地方文化工作者吳宗澤之說法,若試圖以科學理解媽祖踏水路的故事,則為過去水利圳溝因材質、技術和設計上的困難,常造成圳溝滲漏而影響灌溉用水的耗損,而「媽祖踏水路」可能間接以紅土修補了圳溝底的滲漏,並經過牛隻與人群踩踏夯實溝底,讓圳溝底層的水不易滲透出去,因此改善了東螺圳的滲漏狀況。此故事亦說明媽祖信仰早已逐漸成為東螺社族人之重要信仰。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賴克祥、吳宗澤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2021年8月9日,照片拍攝時間為2021年9月5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