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為房里堤防之起點及其基石,攝於南投縣埔里鎮雙吉路西側末端。房里堤防為八七水災後由當地人集資捐地,約於 1965 年所建,現已成為當地人行走之道路,是八七水災重創埔里眉溪流域之歷史痕跡。八七水災發生於1959年8月7日至8月9日,因颱風引進西南氣流,使臺灣中南部連續三天豪雨成災,在當地造成大量人員失蹤與傷亡,是眉溪沿岸聚落老一輩居民無法抹滅的驚險回憶,而根據公田溝居民林瓊瓔所說,此事件也影響了更多眉溪沿岸居民開始進行拜溪頭儀式。
據埔里鎮房里里紅瓦厝耆老邱蕙蕡回憶,八七水災當時所帶來的豪大雨造成山洪爆發,眉溪沿岸堤防不斷被滾滾洪流衝擊,當時盛傳牛眠一帶堤防就要被大水衝破,一旦決堤首當其衝是籃城聚落,緊接著就是紅瓦厝聚落,因此當時許多紅瓦厝居民紛紛收拾家當,攜家帶眷逃到地勢較高的愛蘭台地避難,或投奔居住在愛蘭地區的親友。儘管後來堤防並未衝破,村裡圳溝的水位仍然至溝頂高度,除了排水不及而造成部分區域淹水外,並沒有在紅瓦厝造成特別大的災情,但此驚險經歷,至今仍讓紅瓦厝居民深刻於心。
八七水災在臺灣中南部各地造成巨大災損,埔里鎮立圖書館和埔里影像故事館便記錄道:「在埔里地區以東南角災損最為嚴重,杷城、枇杷里房屋便倒了300多棟,水淹及胸以上。」(埔里鎮立圖書館 & 埔里影像故事館,2014), 是戰後臺灣全島第一次共有面臨災害的記憶,對房里里等依賴眉溪生活之聚落居民更是如此,也因此如公田溝在地居民林瓊瓔所言,房里堤防有上下游之分,原本下游堤防附近居民並無拜溪頭儀式,是在八七水災後才開始了每年拜溪頭的傳統。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邱蕙蕡、林瓊瓔等人後,參考埔里鎮立圖書館 & 埔里影像故事館等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2021年8月10日、2021年12月18日,照片拍攝時間為2021年12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