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籃城居民的淨水方法

圖為早期籃城聚落居民在家中儲水的水缸,居民用來靜置圳水,讓水中雜質沈澱,攝於南投縣埔里鎮籃城里。紅瓦厝因擁有豐富的地下水和公井,村中居民不愁無生活用水可使用。相較下,隔壁籃城聚落過去還無自來水之時,居民嘗試鑿挖水井,然而可能因地下水位太深等緣故而無法順利鑿井,因此水資源缺乏,極度仰賴水圳引水,並用水缸沈澱水中雜質。

埔里鎮房里里紅瓦厝耆老林玉緞提到,過去籃城居民因沒有水井可以作為水源,生活用水十分依賴圳溝的供水。由於常有人在圳溝裡洗衣、洗碗或作其他使用,導致圳溝裡的水質受汙染,因此籃城的婦女必須凌晨就起床到圳溝裡打水。 此時經一夜水流,足以淨化前一天居民在水中留下的生活污染用水,早晨也不會有人去圳溝洗物,正是水質最為清澈之時,因而趁此時趕緊將一日所需用水打好。圳溝的水在挑回家後,還需儲放至水缸裡靜置半天,待泥沙或其他雜質沈澱完畢,才能成為燒水煮飯等生活用水,部分較為講究的家戶甚至會購買明礬,放進水缸裡淨化水質。

今日水資源已不缺乏,家戶若仍保留水缸也早已挪為他用,卻仍能讓人想像過去人們在這片土地的生活樣貌,也述說埔里眉溪流域人群因應不同水文條件所呈現的能動性。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林玉緞後撰寫編輯,訪談及照片拍攝日期為2021年8月10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