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噶哈巫族眉溪流域的植物利用:樹薯(木薯)

圖為樹薯叢,攝於南投縣埔里鎮蜈蚣崙部落墘溪河岸。噶哈巫語稱樹薯為 kahuy (a) dadas,蜈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萬育說,過去因樹薯易於栽種,且根莖和葉子均可食用,因此無法耕種水稻的土地便可種植樹薯,作為食物來源。因樹薯天生有毒性,因此族人們在使用上會相當小心。

根據陳萬育所說,由於樹薯含有毒素,若食用前未充分加熱煮熟,很容易因食樹薯而中毒。蜈蚣崙聚落曾有整戶人畜因誤食處理不當的樹薯而死亡之前例,早期也曾發生村莊孩童去野外工作或郊遊時,因發現樹薯,便挖出來烤食,因處理不當,導致整群人吃過後頭暈不適的情形發生。蜈蚣崙在地亦流傳可食用及不可食用樹薯之辨別方法,如長輩曾說「白皮的」或是「黑支仔」品種樹薯不能吃,因為毒性較強。另外有一說,相較於有性繁殖的樹薯,無性繁殖的樹薯毒性較弱,因而可食用。無論是何種說法,均傳達部落居民試圖以經驗去辨別樹薯,減少中毒情況發生的努力。

陳萬育補充道,二戰過後臺灣因為物資匱乏,因此埔里曾運用樹薯製酒,因與太白粉的原料同為樹薯,所以樹薯酒亦被稱為「太白酒」。由於太白酒為合成酒,喝多的人會不由自主搖頭,所以在地人也把太白酒稱之為「幌頭仔」(hàinn-thâu-á)。

早期部落人家所栽植的稻米,多為販售用途,族人往往捨不得吃,因此在許多蜈蚣崙族人兒時記憶中,樹薯是家中常見主食。「小時候吃樹薯吃到看到樹薯都快吐了。」噶哈巫族人潘寶鳳如此回憶長輩說法,可見當時樹薯對部落的重要性。陳萬育說,尤其數十年前,原先流經蜈蚣崙北側的墘溪改道後,樹薯等旱作更取代原本的水田,成為部落重要的經濟作物。

日人於1902年引進新品種樹種試種後,樹薯於臺灣山區的栽種面積逐漸普遍,曾是臺中以南各山坡地的重要作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6)。直到東南亞樹薯能以低價進口後,樹薯才逐漸消失於臺灣原野,但仍可在附近的田野或溪邊,看見具強韌生命力的樹薯蹤跡。樹薯在臺灣,在蜈蚣崙聚落,都述說著農業地景變化的故事。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陳萬育、潘寶鳳後,參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等資料撰寫編輯,族語由翁勤雯提供,訪談日期為2021年9月6日,照片拍攝時間為 2021 年 10 月 2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資料來源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6)。〈樹薯。農業主題館—原住民族農產業〉。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39501
  •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 所屬族群說明
    噶哈巫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