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芭樂樹,噶哈巫語稱為 lapuat,攝於南投縣埔里鎮蜈蚣崙部落墘溪河岸附近。蜈蚣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萬育表示,芭樂在蜈蚣崙有許多的應用,果實可以食用、芭樂樹的芯(嫩芽)有藥用的作法,因此芭樂的使用層面相當廣。過去蜈蚣崙的長輩都是在野外尋找並移植土芭樂,不過由於後來引進改良的品種,所以當地的族人便開始種植果實較大、味道較甜的改良種。
根據陳萬育所說,早期蜈蚣崙噶哈巫族人若酒醉或腹瀉,都會生食芭樂芯,藉此緩解身體的不適,然而芭樂芯味道相當生澀,食用起來並不美味。早期族人也會至野外摘採土芭樂回家,將果實切片、曬乾,日後可用來製作芭樂茶,延續果實的食用時間。
芭樂可能於17世紀由中南半島或菲律賓直接傳入臺灣(胡淑君、莊淑姿,2011,頁142),與紅龍果相同,都是早期傳入臺灣的外來種,卻在此由臺灣原住民各族衍生出不同藥用或食用價值,進而轉變為民族植物知識的一環,如同噶哈巫族對芭樂芯的理解,與東部太魯閣族等原住民族相似。(原視,2018)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訪問陳萬育後,參考胡淑君、莊淑姿、原視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族語由翁勤雯提供,訪談日期及照片拍攝日期為2021年9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