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匏仔寮所重製之竹釣竿,長度約 2 公尺,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匏仔寮部落。釣竿在早期楠梓仙溪大武壠族各聚落的漁獵文化中,多配合魚吊等漁具使用。以下為匏仔寮部落耆老王國慶( 1949 年生)分享匏仔寮部落使用竹材製作釣竿的經驗。
竹材選擇
據王國慶耆老說,以前的釣竿都是用桂竹做的,肉比較薄,重量較輕,可以拿來釣青蛙、釣魚。首先在選擇竹子的時候,要選擇比較老的,因為老竹的竹絲比較韌耐用,嫩竹的絲比較脆易斷。長度的話取欲前往釣魚區域河川寬度的一半為主,以王國慶耆老現有的兩枝釣竿為例,一支較長,專門垂釣楠梓仙溪;一支較短,專門垂釣後壁坑溪。砍竹的季節以冬至前後 10 天最佳,因為冬天時萬物俱休,竹子的水分與營養會降低,等到春天開始要發芽的時候,水分與營養會充斥在整根竹子,容易吸引「蛀龜仔(tsiù-ku-á,蠹蟲)」來吃,而這樣的情況可以比照木頭的情形。形狀方面,要選擇頭比較大,尾巴比較小,像鐵釘尾,如此釣竿甩起來才有彈性。另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所說,釣竿所使用的桂竹以 1 年生或者 2 年生皆可,取下桂竹後,將所有竹枝與竹葉整修掉,竹尾不要斷掉,就可以拿來當釣竿使用。
竹材處理
選擇完竹材之後,要調整竹材的形狀,此時需透過火烤,將竹材彎曲的部分烤直。烤的時候火不能太大,因此要等到火燒到有灰燼,剩下一點火,再把竹材彎曲的部分對著火放上去。待一陣子再用手感受竹材的溫度,約略 70 - 80 度時便可調整竹材形狀,此時能緩慢施力將竹材凹直。之後立刻用冷水將整根竹子熨一遍定型避免回彎,再將竹竿綁在樹上,底下綁石頭拉直。約等到竹材接近全乾,就可以拿下來,用刨刀將竹節凸起的地方削得順手,便大功告成。
若想要使釣竿的使用期限較長,王國慶耆老說,可以拿柴油或是煤油,裝進一根中間打洞的竹管,再將釣竿伸進去整隻沾油浸泡兩天,防止氧化。爾後還要注意釣竿需放置在陰涼處,避免日曬、雨淋,否則竹材容易氧化而斷裂或發霉。
看似簡單的竹釣竿,背後牽涉繁複的製作工序,而這些工序在於強化竹釣竿的使用使用期限。因著竹材有易腐壞的特性,因此在處理時需要經火烤,一來可行塑形狀,二來可讓竹材較為乾燥,甚至會使用柴油等進行浸泡。釣竿的另一個特色則在於釣者會做出甩的動作,另外在將魚隻釣起的時候,釣竿要能撐住魚隻掙脫的力道,因此在選材上著重彈性,這也是竹材獲選的原因。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王國慶、徐吉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15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26 日、7 月 26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