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大林( 1949 年生)所製作的魚吊,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部落。魚吊是存在於楠梓仙溪流域的漁獵陷阱,根據目前調查,臺灣南島民族各族的漁獵陷阱運用,還未見過這種型態的魚吊陷阱,但在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的部落中,從甲仙到杉林一帶,卻是部落族人熟知的陷阱,也是大武壠族人從農業時期就一直有在使用的溪流漁獵陷阱之一。
根據徐大林耆老表示,在他國小時期都還有看見聚落中的耆老有在使用此類漁獵陷阱。早期耕種旱稻與水稻的時候,都會在稻米轉為紅褐色時,此時為稻米即將成熟時,將稻米作為魚吊陷阱的餌料,是早期小林部落族人所發明的可自動釣魚工具。漁具的使用並不需要釣者在原地等待,便可進行釣魚,是相當實用又特別的陷阱裝置。
徐大林耆老所說明的魚吊製作方式如下:
竹材準備
魚吊製作所需要運用的竹子以長枝竹為主,用來製作放置於深潭中的竹立架。
竹立架製作
選擇一年或者兩年生的長枝竹,選擇 2 個竹節長的竹身,從竹節至竹身對剖 4 等份,並在 4 個竹片各挖一個洞。另外削 2 個竹片交叉,把剖開的四片竹子撐開,變成腳架可以站立的竹身。交叉的竹片可以運用黃藤皮打十字結綑綁,防止鬆脫。
製作卡榫
竹立架完成後,於竹立架上半部竹身中心處鑽孔,放置一個小竹片作為卡榫,便完成魚吊的立架製作。
在楠梓仙溪流域聚落,我們可以發現在不同的水域環境,會應用到不同的漁具,而魚吊需要在深潭使用,也因此需要兩個竹節長的竹身製作。曾經,因時代變遷,漁具漸漸少有使用,魚吊的使用僅存於地方耆老的記憶當中,而後小林部落逐漸開展文化復振,魚吊也透過耆老的記憶結合原先所有的工藝技法,重新呈現在現代人眼前。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徐大林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7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3 月 18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