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漁具製作:魚笱的笱頭製作

圖為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大林( 1949 年生)示範笱頭製作的情形,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製作魚笱(為一種漁具,多擺放在急流處,當魚隻透過水流進到漁具內,便無法脫困)時,為了使更多魚隻進入魚笱,為此需以物品將刺竹的竹篾(薄而狹長的竹片)撐開,以形成一開口,此開口結構便是俗稱的「笱頭(kô-thâu)」。笱頭直徑小至 25 - 30 公分,大可長達 1 公尺,端視魚笱大小而定。楠梓仙溪中游白水泉以上到小林的聚落,另有一接續魚笱的裝置,亦稱為「笱頭(kô-thâu)」,與此處所指為魚笱開口物並不相同,請勿混淆。

根據徐大林耆老示範,魚笱材料中笱頭的製作過程如下:

  1. 採集笱頭藤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聚落俗稱「笱頭藤(kô-thâu-tîn)」的多花油柑(Phyllanthus multiflorus Willd.)不似黃藤全株有尖刺,採集上容易許多,但仍須選擇較直長的笱頭藤。若採集到原本就已彎曲的笱頭藤,之後塑形會相當困難。

  1. 分段

採集後的笱頭藤依所需直徑分段,例如要製作直徑 30 公分的笱頭,會需要 40 公分左右的笱頭藤,其多餘的 10 公分長度乃預留為塑形時固定用。

  1. 修整外皮

以草鍥仔或刨刀等刀具,去除藤條黑褐色的帶根鬚外皮,使之潔白美觀。

  1. 笱頭塑形

依所需的直徑長度形塑成圓形的笱頭。多餘的笱頭藤則重疊後,以鐵絲固定之;過去沒有鐵絲時,則以黃藤皮固定。

根據徐大林耆老所說明,由於多花油柑有藤類的可彎曲性,亦有木質的堅韌,更重要的是長久泡水亦不易腐爛,因此是楠梓仙溪流域各大武壠族聚落製作笱頭的首選材料,因而稱為「笱頭藤」,從當地植物俗名也可見植物於族群漁獵文化之應用。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5 月 27 日、5 月 28 日訪問徐大林後,參考教育部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28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無明確時間。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118170&la=0&powerMode=0
  •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