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示範捆篾準備的情形,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捆篾(khún-bih)為構成竹編品主結構支架的材料,因為作為主結構,因此需為堅固且有韌性,讓工藝師得以容易彎曲、塑型的自然媒材,以便形塑出各種彎曲的容器樣式。由於黃藤堅固又有韌性,不怕潮濕又耐久,反而遇水越容易塑形,長久使用下也仍非常牢固,因此是捆篾常見的材料。
根據徐吉綠耆老所示範,魚笱(為一種漁具,多擺放在急流處,當魚隻透過水流進到漁具內,便無法脫困)材料中捆篾的製作過程如下:
抽藤
首先以草鍥仔或割鍥仔等刀具,去除黃藤帶刺的外皮,約去除一次可抽下的藤條長度後,用力往下拉。直到已去除帶刺外皮的部分都已經被拉下後,再一次去除後續被拉下來的黃藤的帶刺外皮後,並再次往下拉。重複以上動作,直到同一條黃藤已無法再下拉為止。
分段
將抽下來的去皮藤條,依每段 160 - 180 公分左右長度分段。實際長度可依個人編織的順手與否,以及編織物的大小調整。
修整外皮
以草鍥仔或竹篾刀等刀具,去除藤條外皮分岔的纖維,使之光滑不扎手。
剖半
以剖藤刀或其他刀具在藤條的根部(頭部)剖面中間切劃出一條線,恰可以將藤條剖半後,再用力往藤條的末端(尾端)切割。切割時,通常會左右擺動手腕,以便順勢以刀具將藤條左右分開。
根據高雄市杉林區白水泉聚落耆老王双錦所說,由於近代楠梓仙溪中下游較難採集黃藤,因此當地居民製作魚笱時,也多以俗稱「鹽酸仔藤(iâm-sng-á-tîn」)或「羌仔藤(kiunn-á-tîn)」的酸藤代替黃藤製作成捆篾,是地域因生態差異而形成的物質文化差異。
捆篾準備中的細節,例如黃藤剖半時須從其根部開始往末端切,才能由粗至細剖半,讓剖半更容易等,都是前人經驗的累積。在臺灣本土黃藤產業不抵外國進口及受政府管制而逐漸凋零時,值得我們記錄。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5 月 27 日、5 月 28 日訪問徐吉綠、王双錦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28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