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小林部落魚笱(為一種漁具,多擺放在急流處,當魚隻透過水流進到漁具內,便無法脫困)製作的各步驟示意圖,及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1949 年出生)示範剖竹篾(薄而狹長的竹片)與修竹篾之紀錄,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魚笱在大武壠族文化裡,除了漁獵用途外,在信仰上亦有其他用途,與其他原住民族有所差異,因而成為大武壠族具代表性之文化表徵。以技法而言,魚笱於楠梓仙溪流域各大武壠族聚落有其一致性,在此以徐吉綠耆老,以及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大林( 1949 年生)所示範之方式,介紹魚笱製作流程:
取刺竹或長枝竹一支,由頂部向下對半剖開,直至最後一處竹節停止。依此方式,將竹子對剖成至少 8 等份。
以刀子去除多餘厚度的竹篾,直至底部最後一處竹節停止。
竹篾修整完成後,再將每支竹篾不斷對剖,直到每支竹篾厚約 0.5 公分、支數達 36 支以上,就可開始進行編織。
以捆篾(黃藤經處理後的材料,為構成竹編品主結構支架的材料)將藤皮(黃藤經處理後的材料,可為編織的材料)在竹子底部打結,與竹子綑綁在一起。
利用藤皮、捆篾、竹篾開始編織:將捆篾以順時鐘方向往上旋繞,以形成魚笱外觀的螺旋,同時不斷將藤皮纏繞在捆篾上,並利用藤皮將捆篾與每根竹篾固定。
編織到魚笱中段後,以笱頭藤將頂端竹篾撐開,一一將竹篾平均排列在笱頭藤上,並以藤皮將笱頭藤與所有竹篾十字纏繞固定。
回到魚笱中段,繼續以步驟 5 的方式,以藤皮將剩下的捆篾編織於笱身。編織到笱頭藤處後,利用藤皮將捆篾與笱頭藤綁住,再將剩餘的藤皮剪掉。
楠梓仙溪流域各大武壠族部落之魚笱製作方式大致一致,惟部分材料在取材上有所差異,例如楠梓仙溪中下游木梓、杉林因缺乏黃藤,多以俗稱「鹽酸仔藤(「iâm-sng-á-tîn」或「羌仔藤(kiunn-á-tîn)」的酸藤製作捆篾,甚至以鐵絲取代黃藤皮;此外,荖濃溪流域因缺乏刺竹,因此常以長枝竹取代刺竹作為魚笱之主結構。反映了植物分佈情形影響工藝材料之選用。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5 月 29 日訪問徐吉綠、徐大林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28 日、5 月 29 日、6 月 2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