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楸(ㄑㄧㄨ/tshiu)

楸(樁),為將蝦皮定置網的繩索固定於泥質海床上的漁具,一張網需要兩支楸,確保網具可順利沉入海中、捕撈漁獲。楸的造型略呈傘狀,由多根大竹組合而成,竹頭鑽洞,以硬木製的楸栓固定整支楸的結構,外部再用四至五個箍(竹製繩圈)束緊。

打樁至少要捶打50至70下才可將楸紮穩,因此選材以具韌性、可承受反覆施力的竹材為主。漁人將從海中取回、再重複使用的竹材稱「二趟竹」,通常是由前一年使用過的蝦皮窗的竹拆解下來(比如窗柱的「正架」可做楸母),二趟竹因泡過海水不易蛀蟲,大多拿來當漁寮的建材或做漁具的材料。對早期物資取得不易的馬祖漁村來說,竹子是絕佳的材料。

結構上,主幹由上而下,最上頭為楸嬤,與楸母相綁,打樁時楸嬤(約1.2尋)會在斗頭的洞中(洞長約1.5尋),斗隨船員上下拉捶,將楸一下ㄧ下地埋入海床;楸嬤下方會再接竹片「貼舑」延伸長度,分擔受力。而以楸母為軸心,兩旁為兩根大竹剖半的榜竹,左右對稱,由內至外是「內榜」、「正榜」,打樁時榜竹會往中心內壓,保護主幹。楸的尾端會削尖一側,讓楸可穩固地定著於海床。

楸的長度會根據漁場的海床深度、潮水方向調整。以北竿橋仔海域來說,楸長約3.7尋(楸嬤1.2尋、楸母2.5尋),而冬季漁汛期吹東北風,北流和東北流強,因此當地漁民習慣兩支楸(一張網用)做ㄧ長一短,北邊的楸作為迎水面,會較南邊的楸再長三十公分。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創作者
    陳天順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2/04/18 ~ 2022/07/07
  • 媒體類型
    圖稿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