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以山棕(suann-tsang)所示範之「放蝦 sàng」抓蝦法,拍攝於高雄市杉林區內寮溪。早期生活在溪流邊的聚落居民,因物資取得不便,若要取得食材獲取營養,常需要親自捕捉,因此流域的居民與溪流關係相當親近,也衍生出豐富的漁獵文化。漁獵的方式相當多樣,除了一般認知使用器具之外,也有使用植物來捕捉漁獲的方法,大田社區耆老鍾瓊美( 1935 年生)便分享青少年時期,聚落所使用的「放蝦 sàng」抓蝦法。
「放蝦 sàng(pàng-hê-sàng)」抓蝦法是一種使用「埔鹽(羅氏鹽膚木)」的枝條進行捕蝦的方式。根據鍾瓊美耆老回憶,在她 13 歲(約 1948 年)的時候,都會去家後面的山上,採埔鹽葉子來抓蝦。埔鹽在山上隨處可見,她會拗折較末端帶葉的枝條,約 5 、 6 支綁成一把。接著尋找山溝裡水較清澈處,並將埔鹽枝條帶葉整把放在水邊約一個晚上,居民多會在傍晚放置,隔天早上再去收取埔鹽枝條。要收取時,用石頭壓住埔鹽枝條,然後拿出畚箕,從埔鹽葉下面鏟進去再抬起來。這時會發現,埔鹽葉子裡會有很多蝦子跳來跳去。此時需要趕快用手摀住,不讓蝦子跳出,並抓進魚簍裡面。鍾瓊美耆老說以前她爸爸、媽媽都會去用埔鹽葉抓蝦,她跟兄弟姐妹長大之後也有樣學樣去山裡抓蝦。
關於利用埔鹽枝條抓蝦的原理,鍾瓊美耆老說,由於溪裡的蝦類會在晚上出來覓食,覓食完後會躲進埔鹽葉裡休息,而居民們便會在早上將埔鹽枝條撈起,同時也將蝦類一併捕獲。而在匏仔寮、小林等部落也有類似的方式,但在葉子的選擇上不會限定埔鹽葉,山棕等其他葉子均可,另外在浸泡溪水的時間上則為 2 天。透過將葉子浸泡在溪水裡,待其腐化便為蝦子喜歡的食品。
鍾瓊美耆老說,用埔鹽抓蝦的方式,只要避開夏、秋天多雨的季節,其餘的時間都可以進行。因為下過大雨後,溪水水位高漲連帶變得混濁,蝦子就不會出現。另外鏟蝦用的畚箕是用竹材製成,會先以桂竹塑形,再用刺竹皮去編盛裝的面,然而這樣的器具現今無法看到。
使用「放蝦 sàng」抓蝦法,便是透過蝦類會在覓食後休息的習性,所設計而成的漁獵方式。可以從匏仔寮部落捕捉蝦類的方式,進而認識以埔鹽枝條捕蝦,亦是藉由將枝葉泡爛,引起蝦類聚集食用。從耆老的口述中可發現,早期人們透過自身對於動物習性的觀察,進而使用日常生活常見的植物進行應用,並結合進漁獵的技巧當中。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鍾瓊美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14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4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