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出生於 1940 年的大田社區大武壠族裔耆老潘金福,示範早期大坵園聚落擋水捕魚的情形,以及擋水捕魚時所需堆起的土堆之特寫,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大田里的大坵園聚落。早期居住在溪流旁的聚落居民,透過漁獵方式,獲取漁獲食用,增加蛋白質來源。在眾多的漁獵方式當中,有一種稱為「做水」(tsò-tsuí)的方式,會在溪流或是大溝中,以土石將流水圍住,使水流靜止,
再將圍住的水撈乾之後,抓魚、蝦的方式。由於方法簡易、危險性低,因此亦是不分年齡性別均能協力進行的漁獵方式。
大坵園聚落耆老陳上忠( 1938 年生)説,小時候會在水流較小的時期,約略在冬季,尤其是過年前的時間點,帶著鋤頭和畚箕,到溪邊選擇水淺處,用石頭疊起一個比水位高、約 30 公分的堤防,再用畚箕盛裝以鋤頭所挖溪邊的土,並將土石堆在石頭上,填補石頭的隙縫。做一次提防大約需要半小時,待圍起一窪水後,再用葫蘆做成的水瓢或鉛桶將堤防裡的水舀到即將見底,就能清楚看見躲在石頭縫裡的小魚、小蝦。此時把手伸進石縫中便能輕鬆抓到,並放進魚簍。在結束圍土抓魚後,要將築起的結構打散,讓水流通過,魚、蝦之後才會再度出現。
除了大坵園聚落之外,鄰近的聚落耆老也有圍土抓魚的經驗,甚至會使用植物進行輔助。潘金福耆老說, 1950 - 1960 年代這附近的居民生活困苦,物資不豐足,因此居民們 1 個禮拜都會去抓 1 次魚來加菜,每次都會換 2 、 3 個地方抓魚。現在因為環境改變,溪水比以前小很多,魚、蝦也減少許多,因此居民們也不再前往溪邊進行圍土抓魚。大田社區耆老童鑾花(1936 年生)則說,待將水聚成水窪之後,也會將蘆藤的根搗爛放入水窟中洗一洗,因蘆藤帶有微量毒性,可將魚、蝦迷昏,之後會更好捕捉。
圍土抓魚是一種運用河邊的材料進行堆砌的捕魚方式,早期由於物資不豐,因此進行漁獵的人們運用智慧,結合現地的材料,捕捉溪中魚蝦。另一方面,為了增加成功捕捉漁獲的機會,人們更會利用蘆藤等植物,讓魚蝦暈眩,以此更方便進行漁獵活動,當中亦結合民族植物的知識。現今因水文環境的變化,難以在楠梓仙溪流域施行擋水捕魚。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陳上忠、潘金福、童鑾花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12 日、 4 月 15 日、 4 月 19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18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