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捕漁法:蝦籠使用的餌料

圖為重製之蝦籠用餌料,原料為米粒與米糠,直徑 4.6 公分,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大田里的大田社區。蝦籠為溪邊常見的漁獵方式,用於捕捉溪蝦,而當中捕捉的關鍵,除了蝦籠開口處有軟竹篾,使溪蝦進去而無法出來以外,誘使溪蝦進去蝦籠的餌料也相當重要,不同聚落報導人對餌料製作描述也有些微差異,但以米粒與米糠為共通性的原料。

蝦籠的餌料,能吸引魚蝦的關鍵點在於香氣。阿里關部落耆老劉增雄( 1945 年生)便分享餌料的製作方式,首先將米糠炒香,再和煮熟的米飯或是煮爛的蕃薯一起攪拌成糊,並揉成約十元硬幣大小的圓球,之後在陽光的曝曬下至全乾。若要使用餌料之前,需要將餌料先行火烤至香氣出來後,再放進蝦籠,且一個蝦籠只能放進一球蝦餌。大田社區大武壠族裔耆老潘金福( 1940 年生)說,以前若要放蝦籠,便會請媽媽多煮一些飯,留起來讓他能製作蝦餌。潘金福耆老也強調火烤的重要性,一定要將蝦餌烤到燒焦才不會破裂散開,且香氣才足夠濃郁到能引起溪蝦的食慾。

大田社區耆老鍾瓊美( 1935 年生)分享現今社區內使用蝦籠的方式,她的孫子現在仍會使用蝦籠捕蝦,並將蝦類運到市場販售。現今製作蝦餌的方法已經過改良,米飯會先蒸到如油飯一般再拿去炸,相較早期用烤的方式來說,蝦餌更不會散,香氣也更為濃郁。劉增雄耆老補充早期阿里關部落增添蝦餌香氣的方法:當時會使用豬油煮飯,豬油的取得方式稱為煉油,將脂肪從豬肉上刮下來,並放在鍋裡煮滾,待脂肪均融化為豬油後,會發現殘餘的油渣。油渣帶有豬油的香氣,當時的人們會以此做為製作蝦餌的材料之一,更能增添餌料的香氣。

在不同耆老的口述當中,會發現餌料的製作除了原先認知中的小蟲、小魚外,亦會透過食品火烤的香氣味,進而吸引蝦類的注意,作為其餌料。而在製作上,為增強餌料的香氣,會透過不同手法進行處理,如添加豬油渣,或是將餌料烤至焦。由此亦可見早期人們對於自然生物習性的認識,透過觀察,人們認識到蝦類喜有香氣的食品,並以此製成餌料作為捕捉蝦類的重要助手。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鍾瓊美、潘金福、劉增雄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11 日、 4 月 14 日、 4 月 15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0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