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捕漁法:魚笱的人工水路(笱圍)

圖為的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所示範之魚笱之人工水路的排法,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埔仔溪。居住在楠梓仙溪流域的大武壠族人,往往因營養取得的需要,至溪邊進行漁獵。然而溪流的水文狀況相當多元,為因應如此豐富的水文環境,族人們利用對環境以及植物質地的認識,結合出令人驚豔的漁獵陷阱設置,並搭配特有的架設方式。小林部落耆老便分享聚落進行漁獵時,架設魚笱陷阱所需要特定排列的水路。

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周坤全( 1924 年生)所說,為了引導魚隻進入魚笱,而以石頭排列出的人工水路,在小林部落稱之為「笱圍」(kô-uî)或「魚路」,或也和荖濃部落一樣,稱之為「(辮)笱瀨(pīnn-kô-luā)」。排列笱圍時,需先將急流中的所有石頭往兩側清除,這些石頭對於進行笱圍而言是障礙物。將I型河道中的所有石頭以V字型排列,最後變成V型河道,成為讓魚順流掉進陷阱的人工水路。

大武壠族人在楠梓仙溪,因應豐富的水文環境,衍生多元的漁獵方式。當中魚笱陷阱的設置,除了需認識魚笱陷阱結構的編織,以及相應植物如黃藤、刺竹、台灣矢竹等材料質地應用外,更需熟悉笱圍的排法,才不至於讓魚笱的陷阱設置,因設置不當而遭溪水沖走。這些特定程序,是大武壠族先祖於溪畔的生活經驗,這些經驗是經過多次的實驗與失敗才得以完成,令人感受到文化傳承背後的積累相當不易。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周坤全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1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17 年 7 月 16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