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捕漁法:撿田螺與蜊仔

圖為大田社區大武壠族裔耆老潘金福( 1940 年生),示範早期田邊撿田螺之情景,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大田里大田社區。在早期物資不豐足的時代,人們為吃食的需求,會透過自行耕種、漁獵、狩獵等方式獲取食材並烹調。 1960 、1970 年代在甲仙地區還有許多水稻田,田邊引水灌溉的溝裡面會有很多蜊仔與田螺,當地居民往往為了在餐食上增加蛋白質攝取來源,便會前往撿拾並進行料理。

大田社區耆老鍾瓊美( 1935 年生)說,早期社區居民普遍窮困,所以家中大人去工作的時候,孩子們就會去田裡撿蜊仔與田螺,替晚餐加菜。鍾瓊美耆老當時約 15 - 16 歲(約 1950 - 1951 年),有去造林處協助除草,若當天下午不用去工作,便會到田裡撿蜊仔與田螺。在這裡並非僅能撿拾自己田裡的蜊仔與田螺,只要有田就可以下去撿。蜊仔都是長在田邊的圳溝裡,田螺則是生在田裡稻子的底部,生得很多,把這些都撿起來,可以把整個臉盆都裝滿。撿蜊仔與田螺的時機一般都要在農曆八月過後到過年期間,因為農曆四、五月左右就會開始下雨,水會變大、變濁,若要撿蜊仔與田螺,就不好確認位置,會變得很難抓。

鍾瓊美耆老說,裝回家的蜊仔要先放在裝井水的臉盆裡吐沙,每天都要換水,兩天過後就可以烹調。煮之前,蜊仔要洗得很乾淨,接著用鍋子盛水、燒火,待水滾後把蒜頭剁碎,連同蜊仔一起放下去煮,等到蜊仔的外殼均打開後便可食用。田螺和蜊仔一樣,也需要在臉盆裡吐土 2 天,之後田螺的尾巴要用剪刀剪掉一小段,也有人會用菜刀切掉,切口會留有細小的渣滓,要洗得很乾淨才可以下鍋。煮熟後,要吃的時候從尾巴的地方吸一下,再換到頭的地方吸一下,田螺的肉便可輕易的吸起來食用。田螺也可用炒的方式進行料理,但鍾瓊美耆老認為煮湯會更好吃。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鍾瓊美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14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18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