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俗稱「捲仔」的何氏棘鲃,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赦鮸頭,捲仔喉」是一句關於吃魚的俗語,意思是赦鮸(sià-bián,高身白甲魚)的頭部與捲仔(kńg-á,何氏棘鲃)的下顎部位的肉是最美味的。從前農業社會食物取得不易,所以若捕獲赦鮸跟捲仔,需要將前者的頭部跟後者的下顎部位先給男性長輩食用。
據匏仔寮部落耆老王國慶( 1949 年生)所述,俗稱「赦鮸」的高身白甲魚的頭部,除了嘴巴的部位很硬之外,其他部位都很「冇冇(phànn-phànn,鬆軟)」,像是在吃軟骨,不會咬嘴。所以在抓到高身白甲魚時都會把頭剁下來煮湯,其他部位則是另外處理,例如煎、煮皆可。高身白甲魚在楠梓仙溪從十張犁開始到那瑪夏這一段區域都有,每年在農曆十一、十二月冬天,溪水差不多到脖子的時候,就可以拿大約 150 公分左右較大型的笴到激流處放置捕捉高身白甲魚。因為高身白甲魚的食物是石頭上的青苔,激流會將青苔沖刷到水中,而高身白甲魚就會去吃。一次約可抓到十幾斤,無論大小都會帶回家食用。不過根據王國慶的說法,現在溪流的高身白甲魚或許品種已經不同,沒有從前美味。
王國慶耆老解釋道,俗稱「捲仔」的何氏棘鲃是楠梓仙溪最出名的魚,農曆八、九月時可以放笴在楠梓仙溪捕捉,一次可以捕獲到 10 多斤一隻,食用時也會把頭剁下來另外吃。大約在 10 年前,甲仙地區很多人開始養殖何氏棘鲃,最風行的時候 1 尺長可以賣到 3 千元。不過何氏棘鲃很忌諱喪事,要是家中有喪事的人,接觸到養殖何氏棘鲃的魚池,池裡的何氏棘鲃 80% 都會自殺,可能是跳出魚池或是橫衝直撞;另外家中有喪事者想捕捉何氏棘鲃也會抓不到。從前溪裡的何氏棘鲃很大隻,一隻的重量可以到 12、13 斤,魚鱗有眼睛這麼大,現在都只剩下小隻的。
從「赦鮸頭,捲仔喉」諺語,除了可以認識到匏仔寮部落對於男性長輩重視的狀況外,亦呈現聚落居民對於溪流魚隻的深刻觀察。除因肉質鮮美,因此某些特定部位在早期會呈現給聚落男性長輩食用外,聚落居民亦對於之所處的流域有相當的掌握,均顯示聚落居民對於魚隻的認識和觀察。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王國慶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6 月 15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1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