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大武壠族獵物及漁獲處理文化:漁獲的料理

圖為油炸料理後的臺灣白甲魚,拍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早期生活在溪流邊的聚落居民,因物資取得不便,若要取得食材獲取營養,常需要親自捕捉,因此流域的居民與溪流關係相當親近,也衍生出豐富的漁獵文化。楠梓仙溪流域魚種眾多,也因此居民對這些魚種認識相當熟悉,常會捕來吃的有鱸鰻(花鰻鱺)、石賓魚(臺灣石𩼧)、苦花(臺灣白甲魚)、赦鮸(高身白甲魚)、鯰魚、捲仔(kńg-á,何氏棘鲃)、肚拐仔(tōo-kuái-á,蝌蚪)以及小小的浮水魚等,田裡則會抓到土虱(鬍鯰)。

大坵園聚落耆老陳上忠( 1938 年生)說,浮水魚有黑色與白色兩種,黑色是養殖的,在溪裡都是釣到白色的,約半截手指長,料理時要把內臟取出才不會苦,用煎的或是煮薑絲湯、蒜頭湯皆可。大田社區耆老鍾瓊美( 1935 年生)說,土虱料理前要先用灰燼將黏液搓去,再用鹽搓洗後,切塊加薑或蒜頭煮湯。大田社區耆老童鑾花(1936 年生)說,石賓魚抓回來之後,用剪刀把肚子剖開,內臟取出後也是加薑煮湯,要是有做醬瓜,放一塊下去也十分好吃。阿里關部落耆老劉增雄( 1945 年生)說,若有魚無法吃完,他的母親會用鹽醃漬保存。

楠梓仙溪流域的聚落,因靠近溪流,因此漁獵活動對在地居民而言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因此對於魚種有獨到的認識,並進一步對於處理與料理手法有自身喜愛的方式。在楠梓仙溪流域聚落居民的口述中,可以發現魚類多以湯品進行處理,並會加進薑絲或蒜頭等辛香料去掉魚腥味,顯現該項料理方式是地方居民較為喜愛的料理方式。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陳上忠、鍾瓊美、童鑾花、劉增雄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8 日、 5 月 24 日、 5 月 25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8 月 28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