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民族植物:刺竹

圖為以刺竹製作的大笱頭與其刺竹竹篾特寫,攝於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部落,在地人會稱為「tshì-tik」。在早期物資不豐足的時代,人們為吃食的需求,會透過自行耕種、漁獵、狩獵等方式獲取食材並烹調,在這當中衍生各式知識。在這當中,漁獵有魚笱的設置,而其裝置在於使魚隻進入到陷阱當中,便無法再游出,因此器具的製作上,會著重功能性以及便利性,當中更考驗著製作者對於材料的熟悉度。

早期的魚笱陷阱分為兩個裝置,一為前端的大笱頭,二為後端的魚笱,兩個組合起來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大型魚笱陷阱。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周坤全( 1924 年生)表示,聚落製作魚笱陷阱的竹子大多主要會運用刺竹來製作,因為刺竹的纖維柔軟在編織的時候比較不容易斷裂,所以編織大型魚笱的時候會使用刺竹。一般編織魚笱的時候較不會挑選生長 2 年以上的成竹,所以會特別觀察竹節上有無泛黃,若有泛黃就表示該竹材已為成竹,不可用於編織魚笱,因為成竹較硬,在製作上較難處理,所以一般編織用的魚笱會找 2 年生以內的竹子來編織。

周坤全耆老說,刺竹在小林部落是常見的竹材,因為質地堅韌,相較於麻竹或長枝竹,編織時較不易斷裂,因此耆老們多半喜歡運用刺竹來進行編織。除編織之外,刺竹竹身直徑大,竹頭也特別大,作為直立建材較穩固,因此早期聚落亦會將刺竹用於建造屋舍的結構建材上,主要作為梁柱運用。

對於多數現代人而言,看似相同的花草植物竹類,卻因其不同特性而為早期住民應用於不同生活文化的使用,可讓後人得知早期原住民對自然生態的熟稔。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周坤全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18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18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