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小林部落所種植的旱稻品種「埔占」,拍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在地人稱為「poo-tsiam」。埔占是小林部落大武壠族人使用魚吊這項魚獵器具時,會使用的魚餌材料。看似與平常稻米差異不大的埔占,因其特有的使用方式,以及栽種的方式,使得埔占在小林部落具有獨特意涵。
根據小林部落耆老潘英雄( 1943 年生)及涂春滿表示,自他們有印象以來,部落便有在種植埔占米,然而對於其來源並不清楚。潘英雄耆老說,埔占米是看天播種,因為是「看天田」,意指缺乏固定水源灌溉的田地,所以一年只能種一次,也只有一期可以採收。又根據涂春滿耆老之說法,埔占也可分為糯性較低的在來米,與糯性較高的糯米:早期種植的埔占以在來米居多,吃起來較有飽足感;相較下,糯米飽足感不足,吃完常常會餓。
涂春滿耆老說明,早期埔占採收都是人工採收;埔占稻穗採收下來後,再以「摔桶(siak-tháng)」將埔占的稻穀自稻穗上摔打下來。摔桶是一種四面分別有有一個孔洞的桶子:首先農民在各個孔洞各插尚 1 根竹子,再將麵粉袋拆開,順著竹子圍成ㄇ字型,接著操作者站在ㄇ字缺口處,開始將採收後的稻梗進行摔打。如此一來,敲打下來的稻穀會落在麵粉袋上,最後掉在桶子裡,方便集中,而不致掉在地上。稻穀取下後,先進行曝曬,使其乾燥,再用土壟器具去稻殼。第一次去掉稻殼會變成糙米,接著使用器具搥打,目的在於將糙米外緣去掉,才會變成白米。最後一道工序是篩米,將白米跟糙米分離,撿起白米並進行保存。採收下來的埔占米大多是聚落居民用來自己食用。由於早期小林部落的田地缺乏灌溉,是所謂的看天吃飯,因此埔占米的養分比不上一般水稻,常導致其稻米沒有「飽穗(pá-suī,指穀物的果實飽滿而成熟)」。
另外從楠梓仙溪流域的小林部落到中下游的白水泉聚落,埔占都是早期族人誘捕草食性魚類的常見餌料。潘英雄耆老說明,用來放餌的埔占米需要看節氣,稻穀開始轉變為紅色且有米的時候,就可以拿來作為魚餌。例如欲以魚吊釣「捲仔(kńg-á,何氏棘鲃)」時,就可以埔占作魚餌。除此之外,埔占的稻草也可結合牛糞、泥土等,製作成房舍的牆壁。
《安平縣雜記》即記載:「四社番各莊田園所種之榖,計有九種。曰埔占、六月早、白殼、烏殼、三杯仔、鵝蛋朮、棉花朮、白殼朮、圓粒朮。」可見埔占最遲自清末就已成為大武壠族的穀類作物之一。族人的回憶與復育的努力,也再次讓我們得以洞見此作物於大武壠族的當代應用。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潘英雄、涂春滿後,參考農業委員會 農業知識入口網、安平縣雜記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12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15 年 12 月 21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