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民族植物:台灣矢竹

圖為台灣矢竹,攝於高雄市甲仙區羌埔山,在地人會稱為「箭骨仔」(tsìnn-kut-á)。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周坤全( 1924 年生)說明,台灣矢竹特性為竹桿纖細,堅韌適中,因此在早期的魚笱製作上,也會有聚落耆老運用台灣矢竹來編織大笱頭,與魚笱搭配應用。

早期的魚笱陷阱分為兩個裝置,一為前端的大笱頭(魚行),二為後端的魚笱,兩者組合起來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大型魚笱陷阱。而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說明,前端的大笱頭編織與後端的魚笱編織運用不太相同,最早期人們編織大笱頭,是採用多花油柑(俗稱笱頭藤,kô-thâu-tîn)與台灣矢竹一枝一枝排列,以黃藤皮進行編織;選擇台灣矢竹的原因是因為竹子外觀大小不會落差太大,拿來製作成大笱頭時不會因為竹子大小不一而產生巨大的縫隙,使魚從縫隙逃脫。後來因為台灣矢竹生長海拔較高,不易取得,才改以桂竹或山棕葉梗等植物編織大笱頭。

今人所知之大武壠族大笱頭製作,均以為原本就是以山棕為材料,在楠梓仙溪中下游山棕難取得,才改以長枝竹或箭竹等竹篾代替;透過耆老說明,我們得以知道大笱頭原本就是以台灣矢竹製作。另一方面,台灣矢竹多生長於海拔 100 - 1,200 之山區,也可讓我們間接得知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人早期生活空間所及範圍。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周坤全、徐吉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18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24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