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以山棕(suann-tsang)之羽狀複葉所製作之捕蝦工具,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在早期物資不豐足的時代,人們為吃食的需求,會透過自行耕種、漁獵、狩獵等方式獲取食材並烹調,在這當中衍生各式知識。由於早期人們平時多親近大自然環境,對於植物有相當的認識,也因此人們會將植物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這也包括漁獵活動。
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說,山棕是小林部落廣泛使用的植物,而當中更是應用在漁獵活動的進行,如製作魚笱陷阱中的魚行(笱頭)。另一方面,族人亦會將山棕用於捉蝦。由於早期聚落附近的溪流山溝有很多溪蝦,聚落族人會在農閒時砍取山棕葉加工,待拔除掉所有山棕葉後,用留下來的葉柄,將它打成活結來捕捉溜蝦子。捕捉的方式是利用蝦子在水中往後彈跑的特性,將打好活結的山棕梗尾端,下方到溪中蝦子的尾巴處,輕輕的將圈往蝦子尾巴上移動,然後往上抽取,這樣就可以套住蝦子尾巴。
進行加工後的山棕葉可販售與商人,因為植物裝飾擺設用途,因此在商業市場有其需求性。山棕除應用在漁獵之外,也有其他面向的使用,如山棕嫩心可食用,為族人止渴的選擇之一;山棕葉與鬃毛可以製成掃把,且山棕葉亦會有外面的花商來收購,也因此山棕是小林部落族人經濟收入來源之一。
山棕對小林部落而言是用途多樣的植物,除了可利用果子狸喜愛山棕果實的習性架設陷阱外,亦可使用山棕葉柄捕捉蝦類。當中細微的部分是小林部落族人對動物的觀察,發現蝦類在水中有往後彈跑的特性,再搭配山棕葉柄的使用,便可順利的捕捉蝦類。這樣的活動除了可以替餐桌增添菜色外,亦有生活趣味感在其中。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徐吉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2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13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