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魚藤的植栽,以及小林部落大武壠族人於楠梓仙溪捶打魚藤根部以取其汁液之示範,分別攝於高雄市茂林區茂林部落及高雄市杉林區白水泉部落。魚藤(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又稱為「蘆藤(lôo-tîn)」,屬於藤本植物,由於根莖部含無色無味的魚藤酮( Rotenone)結晶,可使魚蝦暫時昏迷,便於人們撈捕,是臺灣各地原住民族早期捕魚工具之一。
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所說,當地族人所說的魚藤有兩種,汁液較白、毒性較強的「粉藤」,汁液較紅、毒性稍弱的是「紅藤」。使用時,通常由兩三人一起在岸邊以石頭捶打魚藤的根部,直到捶出白色汁液,再一起將魚藤推入水中攪拌,約莫 5-10 分鐘就有效果,可開始看到魚群在水面上載浮載沉,而鱸鰻等更大一點的魚種可能要等到半小時,才會見效。此時可以桸仔(hia-á,撈魚網)等工具捕撈,或兼以魚叉捕獵體型稍大的魚種。
徐吉綠耆老說,楠梓仙溪夏季雨水多,會稀釋魚藤汁液毒性,因此一般會在冬天使用魚藤捕魚。他回想起年輕的時候,楠梓仙溪上游三民鄉(現高雄市那瑪夏區)的原住民也會放魚藤毒魚,相對較下游的小林部落居民看到後,大家就會紛紛呼喊「抓魚喔、抓魚喔」,在下游捕撈在上游被毒藤毒暈的魚隻。另大田社區大武壠族裔耆老潘金福( 1940 年生)亦說,使用魚藤的時候要找水較少的地方,因為過多的水會稀釋魚藤的毒性,沒辦法讓魚隻被毒暈。
徐吉綠耆老説,若要捕捉較大型的魚種,為了使魚藤毒性更強,會將魚藤汁液倒在鍋中,再加入 2-3 斤的水一起煮沸約莫半小時即可;徐吉綠耆老提醒道,煮沸後的魚藤汁液毒性甚強,即使人們聞到其氣味也會頭暈,要離遠一點,多達 30 斤的大型魚隻也可以毒暈。然而根據阿里關部落耆老劉增雄( 1945 年生)所說,兒時偶爾會在內芎蕉溪以魚藤毒魚,多數漁獲為約兩、三指寬的小溪魚,較少發現溪蝦被魚藤毒暈的現象。
連橫《臺灣通史》早在 20 世紀初就有記載:「魚藤: 葉並生, 性毒, 服之死。鄉人用以毒魚。」大武壠族的魚藤文化展現了臺灣各族群利用自然植物特性進行漁獵活動的智慧,也呈現各族群的有趣互動。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5 月 28 日訪問徐吉綠、5 月 24 日訪問潘金福、5 月 31 日訪問劉增雄後,參考連橫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3 月 19 日、4 月 8 日。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