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民族植物:黃藤(刺藤)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民族植物:黃藤(刺藤)
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民族植物:黃藤(刺藤)

圖為黃藤,以及黃藤外皮剝除後,預備製作魚笱的捆篾的藤條,拍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在地人會稱為「tîn」。在尚未有大量塑膠製品的年代,人們若要製作器具必然使用身邊常見的植物。作為製作器具的植物,其特性多為可曲折、編織、彎曲,因此這類的素材是重要的生活材料,重要性不亞於現今的尼龍線、塑膠繩。

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說,黃藤因整株佈滿刺,因此在聚落耆老口中稱為「刺藤」。黃藤是編織魚笱相當重要的植物素材,除了藤皮是重要的綑綁材料之外,藤條對剖後亦可以作為捆篾,在編織魚笱時,以藤皮將捆篾逐條綑綁在一起,是撐起竹身,塑型魚笱重要的元素。雖然捆篾也可以以竹條取代,但因為竹條容易斷裂,也不像黃藤那麼有韌性,所以成果還是與黃藤有差異。

徐吉綠耆老另外補充,黃藤除了可以運用在編織上,亦可食用,吃起來很酸很過癮,而黃藤心則是可以生吃解渴,也可以運用在煮藤心排骨湯,是相當退火的野菜料理。

由於黃藤相當實用,是藤製品產業經常用到的植物,因此徐吉綠耆老說早期常有商人來部落收購黃藤,是小林部落過去高經濟價值植物之一。由於黃藤到處生長,往往滿山滿谷都是,所以大家集體去山上抽藤販賣可說是小林部落的全民運動之一,現今約略出生於 1960 年代以前的族人都經歷過那段抽藤販賣賺錢的生活。徐吉綠耆老回憶小時候在自家門,看著大人們從山上抽藤回來時,每個人肩負一束又一束的黃藤,又長又重的藤條在地上拖行時,會發出響亮的聲音,至今仍記憶猶新。

除苧麻、山棕以外,黃藤亦是小林部落族人早期販售以次換取金錢的經濟作物,抽藤更是早期許多小林部落族人前往上山的理由。這當中與黃藤的植物特性有關,因其纖維具可塑性,可做為器具的綑綁、編織,因此在尚未有塑膠製品大量出現的年代,藤是重要的生活材料。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徐吉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18 日、5 月 28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17 年 10 月 13 日、2022 年 5 月 28 日。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NC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NC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所屬族群
原住民族
所屬族群說明
大武壠族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