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蝦皮

馬祖人稱蝦皮為「ㄏㄚ⁺ ㄇㄧ⁺/  ha⁺ mi⁺」,即蝦米,在馬祖話中「miˇ」有小的意思;而臺灣人稱的「蝦米」(去殼曬乾的蝦肉)及去殼還帶水份的蝦肉「蝦仁」,馬祖人均統稱「蝦仁(ㄏㄚˇㄋ一ㄥˋ/ haˇningˋ)」。漢字用語上為避免混淆,採約定俗成的「蝦皮」介紹。

蝦皮,毛蝦的一種,喜居於淡鹹水交會及強大潮流的淺海區,以蜉蝣生物為食。位居閩江出海口的馬祖列嶼,其大陸棚泥砂質海床,冷暖流交會且富含有機質、營養鹽的海域,創造絕佳的蝦皮生長環境。蝦皮體型小、習慣集群游動,漁人會藉由定著於海中的定置網捕捉隨潮水流動的蝦皮。

蝦皮游泳能力弱、無法進行遠距離洄游,大多順應潮水,或因水溫垂直移動。魚群是動態活動,如何佈設蝦皮定置網具的位置,怎麼運用竹材浮力調整於海中合適捕撈的深度,都考驗漁人對海域的認識及海相、風相的判斷。

在北竿橋仔漁人的經驗中,夏季蝦皮怕熱多棲於底層,故農曆四、五月蝦皮季尾,需要在網具上另繫上浮筒,漁人才可從海面辨識網的位置。而若是海象不佳,水色混濁,蝦皮、蝦蛄和其他魚類容易被浪往上捲,雖在淺層就可捕獲蝦皮,但在處理上需要特別過篩混雜其中的雜魚。

馬祖地區的蝦皮漁汛多在農曆11月至2月秋冬之際,橋仔海域則延續到5月「龍船鼓響」蝦皮季才宣告結束。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 創作者
    非典策畫有限公司、好隊影像有限公司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2022/07/07 ~ 2022/07/07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