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吉豐打鐵店的店面、吉豐打鐵店傳承自日利打鐵店的太陽紋鋼印,以及吉豐打鐵店創始人林吉光先生於地上畫刀型的情形,攝於高雄市旗山區旗甲路 4 段 705 號的吉豐打鐵店。林吉光 1941 年出生於高雄美濃,因家境貧困,從 12 歲(約 1953 年)開始在日利打鐵店當學徒,因乖巧伶俐而獲得江聯東先生的技藝傳授,直到 22 歲(約 1963 年)時為服役而離開後,於 1963 年在高雄市旗山區大林社區的現址自立為「吉豐打鐵店」,迄今 60 年。也由於日利打鐵店沒有太多學徒,林吉光的早年回憶,變成了後人得以摸索早期甲仙地區山區生活的重要線索。
根據林吉光記憶所推算,日利打鐵店最早約莫 1930 - 1940 年代即開始在甲仙執業,為甲仙第一家打鐵店,創始人為江聯東。江聯東為來自苗栗後龍的江氏腦丁第三代,其家族因日人開採樟腦而在甲仙生根,所打造之刀具從原住民狩獵用的管刀、抽藤所需的藤刀、伐木工使用的斧頭,到伐竹工人採集刺竹用的割鍥仔、柴刀等都有。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大林( 1949 年生)亦言道:早期山上生活所需的工具,若是竹材、木材可製作者,都是靠自己親手製作;若是要打鐵的,就非得要到甲仙的打鐵店購買,指的便是日利打鐵店。
根據林吉光所說,早期刀具幾乎都是訂做的,客人來到打鐵店,或者帶來自己在紙上手繪的刀型,或者就在地上畫出自己想要的刀型,再由打鐵師傅依照該刀型打刀。而在早期眾多刀具中,多用於狩獵用的管刀需將刀柄打造為管狀,兩名鐵匠需工作一天才能完成一把,相較下也較昂貴。根據林吉光所回憶,一把管刀就要 50 - 60 元,相當於當時老百姓三天工資,而相較下,一把草鍥仔只要 7 元到十幾元,但他說人工打造的刀,耐用度、使用順手性等,都遠比機器大量生產的刀具好,過去的人們也很懂手工製刀具的價值。但歷經時代變遷,手工刀具的銷售也漸漸不比機器打製的刀具,為此吉豐打鐵店第三代傳人林晏同也逐漸將重心放在藝術刀,努力傳承刀藝。
林吉光說,約莫 20-30 年前(約 1992 - 2002 年),當時高齡 80 幾歲的江聯東先生臨終前告訴他,他也沒什麼東西可留給他,於是把江聯東先生用了 50 幾年的店徽,代表「日利」的太陽紋鋼印傳承給林吉光。林吉光說,每家打鐵店的店徽都不同,因此只要在刀具上看見此太陽紋鋼印,就知道是打造自日利打鐵店或吉豐打鐵店的刀具。
林吉光等師傅傳承了臺灣早期寶貴的技藝,其在日利打鐵店學藝期間,所接觸的客人多來自甲仙、那瑪夏,甚至是桃源一帶的漢人農民與原住民,也為後人留下當地多族群生活樣態的珍貴記憶。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6 月 23 日訪問林吉光後,參考游永福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23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