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滴水崁(tih-tsuí-khàm)聚落入口處與滴水崁溪,攝於高雄市甲仙區滴水崁聚落滴水一號橋。滴水崁是位於甲仙區的一個聚落,從前在南橫(台 20 線)尚未開通時,往來杉林、甲仙的舊路必定會經過匏仔寮、滴水崁等地區,關於滴水崁地名由來,於甲仙一帶也有不同說法。
關於滴水崁名稱的由來有二說,其一是根據大田社區耆老潘三妹(1936 年生)所述,滴水崁的名稱由來,是因為該處的山壁會一直滲水,因此被稱為「滴水崁」。大約在 1967 年左右,滴水崁的山壁常常崩塌,道路會被崩落的土石壓壞,公路局就會拜託當時約 31 歲(約 1967 年)的潘三妹耆老和先生運石頭到滴水崁讓工人修路。他們夫妻倆駕著兩隻牛拉一台車,從檨仔坑將石頭載到滴水崁倒在馬路上,回頭再運一車,當時一車約可賺得 100 元。
另一個關於「滴水崁」名稱由來的說法,出自於滴水崁聚落居民陳興國 (1962 年生)。他的家族原先居住在新竹,爺爺先帶一家到嘉義瑞里開墾,後來第二次大戰期間,父親為了躲避美軍的空襲,又帶著全家搬到甲仙滴水崁居住。據陳興國的說法,他從長輩口中聽到滴水崁地名的由來,是因為該處有一棵大樹,大樹底下都會滴水,因此該處被稱作「滴水」。「崁」則是門檻的意思,因為這裡的山脊有一個尖尖的地方,翻越山脊時就像是跨過門檻一樣,所以稱為「滴水崁」。
陳興國說,此處在日治時期有一大片樟樹林,日本人會找苗栗的客家人來此地的腦寮(製造樟腦的場所)煉腦。陳興國的舊厝旁,就是早期日本人堆放砍下來的樟木的地方。在陳興國兒時的印象中,還曾見過此處運載樟木的木製馬路。大田社區耆老鍾瓊美( 1935 年生)說,小時候全家曾經跟父親到滴水崁,父親要幫樟樹林砍雜草,因此住在滴水崁溪旁的日式屋舍。日式屋舍蓋得很好,亦有涼亭的設置,是一位日本教師光復後搬回日本留下的,鍾瓊美耆老父親看沒有人居住,就直接住進去。
「滴水崁」的聚落名稱由來,呈現許多聚落命名背後的趣味性,以「滴水崁」為例,便是聚落居民發現該處會滴水,透過這樣的觀察,彼此口耳相傳將此處稱為「滴水崁」。另一方面在鍾瓊美耆老的記憶裡,「滴水崁」有著全家跟著父親到此工作的回憶,同時也凸顯此處曾為樟腦產業相關場域,由此可一窺地方產業發展史。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潘三妹、陳興國、鍾瓊美後,參考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等著作資料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年 5 月 24 日、 6 月 14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0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