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魚吊(hî-tiò)及魚吊卡榫之特寫,以及魚吊使用之情形,分別攝於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社區、日光小林社區;此魚吊高 79 公分,基座長寬各 22 公分,以長枝竹製作,製作者為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大林( 1949 年生)。在早期,漁獵是鄰近溪流的聚落時常進行的活動,居民透過食用魚肉攝取身體所需養分,是當時聚落重要的蛋白質來源。而魚吊是為一種曾流行於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部落之漁獵方式,為臺灣其他區域或族群所未見。
根據大邱園聚落耆老陳上忠( 1938 年生)說法,魚吊的製作方式需要取兩根約半身長的長枝竹,兩根竹材的一端均以十字型剖開成 4 等份,讓竹條撐開之後成為支架。再取一隻細長具有彈性的桂竹,使其乾燥,部分製作者會以火烤乾,試圖讓竹材全面乾燥再使用;部分製作者則讓竹材蔭乾即可使用。將釣線綁在桂竹上後,將桂竹固定在一根長枝竹的支架上,並在釣線另一段綁上用幾束黃熟稻穀包住的釣勾,以卡榫固定在另一個長枝竹支架上。長枝竹支架會放置在大潭邊,水深約至脖子的高度,拿石頭將兩支支架壓好站穩,才不會浮在水面上。遠看只會有一節釣竿與釣線露出水面,若有魚隻咬住稻穀餌料,卡榫便會鬆開,魚鉤此時會勾進魚的嘴巴,將之甩上水面,便可收成漁獲。
陳上忠耆老說,魚吊主要用來釣「捲仔(kńg-á,何氏棘鲃)」,且須在冬、春潭水較少的時候再去,否則夏、秋為颱風多、雨多的季節,容易造成水流量過大,對釣客而言過於危險。陳上忠耆老便曾聽聞有人因前往溪釣,而被水沖走的事。對釣客而言,較佳的捕捉魚隻時機,在颱風天過後,溪水較為清澈,魚群才會出現,也才更容易釣到魚。根據他的觀察,楠梓仙溪在開始採集砂石之後,水源便被截斷,水無法流進潭裡,現今大邱園地區已經沒有可以釣魚的水潭。大田社區耆老鍾瓊美( 1935 年生)則回憶,她 1951 年時還住在四舍寮,家對面有一條溪,再往下游走一段路便有一座潭。有一次鍾瓊美耆老在潭邊看見爸爸的魚吊浮很高,似是釣到魚,便高興得想衝下去抓,沒注意到潭邊都是很深的爛泥巴,一腳踩進去便差點要沉進爛泥裡,還好附近有人看到連忙把她抱起來,才化解危機。
在楠梓仙溪流域,可以發現不同的漁具有相異的使用範圍,而魚吊專使用於靜潭。這一點亦可從魚吊的外型與構造認知,因可透過設置讓魚隻前往食用餌料,因此需要一定的深度。為此,製作魚吊的支架並不能太低。而從耆老的口述亦可發現魚吊的置放處並不會過淺,因此具相當的危險性。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鍾瓊美、陳上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14 日、 4 月 19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6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