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漁具:魚床

圖為根據紅毛山聚落大武壠族居民林獻堂所述而重製之魚床模型。根據杉林聚落大武壠族居民潘瓊源( 1968 年生)、匏仔寮部落耆老王國慶( 1949 年生)、紅毛山聚落大武壠族居民林獻堂所說,「魚床」是一種適用於楠梓仙溪淺灘的竹構捕魚裝置,鰻魚等該水域有的魚種都可捕捉,從高雄市甲仙區匏仔寮部落、杉林區杉林部落,到旗山一帶,都有使用紀錄,於杉林聚落、匏仔寮部落稱為「魚床(hî-tshn̂g)」,於木梓紅毛山一帶稱為「魚行(hî-hâng)」。


根據潘瓊源所說明,魚床多選擇於湍急的河道淺灘處搭建。搭建魚床時,首先在淺灘的河道兩旁各搭建一木樁,作為魚床的垂直基座;接著將長枝竹架於兩木樁之間,作為魚床的水平基座。最後再將許多長枝竹從上游處斜斜地往魚床的水平基座排列,可以繩索綁緊,需注意長枝竹間不可有縫隙。魚床本身完成後,若溪流過寬,尚需以石頭自魚床兩側往上游排成一條水路,讓魚群不得不集中至魚床。另根據林獻堂所說,由於魚床屬於跨越河流兩岸的大型漁獵陷阱,因此每次搭建之長度、寬度不一,端視當時河流寬度與欲搭建之魚床規模而定,但因為此陷阱橫跨河川兩岸,因此往往需由 2 人同時於河流兩岸搭建。


魚床原理即在河流下游處搭建一架高的人工河岸,使魚隻擱淺,便於人們捕捉,也因此溪流深度不宜太深,否則會耗用許多材料。另本裝置選擇長枝竹原因,除了因南臺灣盛產長枝竹,也因其直徑適合且外觀長直,容易形成無縫隙的魚床;否則用麻竹就會因直徑過大而難免有縫隙,而刺竹不但採集難度較高,其彎曲且竹頭大的外觀也較難形成無縫隙的魚床。


與早期楠梓仙溪常見的魚笱相較下,魚床使魚隻擱淺而好捕捉,而魚笱則是使魚隻動彈不得的單開口小型容器,但兩者都需以石頭排出魚群行進的水路,以迫使魚群游入裝置,可見楠梓仙溪流域各種捕魚方式的異同。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分別於 2022 年 6 月 6 日訪問潘瓊源、6 月 13 日訪問王國慶、7 月 24 日訪問林獻堂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7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徐銘駿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2/06/06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