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漁具:魚簍(籗仔)

圖為小林部落所收藏之魚簍,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五里埔小林部落。早期生活在溪流邊的聚落居民,因物資取得不便,若要取得食材獲取營養,常需要親自捕捉,而當地稱作「籗仔(khah-á)」的魚簍就是盛裝各種漁獲的主要容器。


此魚簍以竹篾編織而成,底座長 30 公分,寬 9 公分,高 36 公分,上分開口直徑約 14 公分,整體形狀為中間寬闊,底部次之。頂部收緊有一短頸之容器,用來盛裝獵捕到的漁獲,收口處有竹篾直立斜放延圓形口圍一圈,避免漁獲跳出魚簍。材質據大邱園聚落耆老陳上忠( 1938 年生)說,使用刺竹編成,因為刺竹的質地較軟較好編。而大田社區耆老鍾瓊美( 1935 年生)則認為魚簍為麻竹製成,以前她與丈夫去巡笱(捕魚的容器)有沒有抓到鱸鰻也會背著,若放置較多笱就會背比較大的魚簍去。


聚落居民除了會將漁獲放置進魚簍之外,也會將其他捕捉到的獵物放進去。阿里關部落耆老劉增雄( 1949 年生)回憶道,曾經看過有人製作魚簍來賣。大田社區耆老童鑾花( 1936 年生),以及大田社區大武壠族裔耆老潘金福( 1940 年生),皆說看過其他人電魚、電蝦的時候都會背著,若撿拾到被電昏的魚蝦就撈起裝進魚簍。除了魚蝦以外,劉增雄耆老補充道若有人要釣青蛙就會背著,當抓到青蛙便直接放進魚簍,青蛙就跳不出來,杉林聚落大武壠族居民潘瓊源( 1968 年生)亦表示魚簍是捕捉青蛙必備的容器。甚至根據白水泉聚落居民葉智宏(約略於 1960 年代出生)之說法,早期捕蟬也是用這樣的魚簍裝,非常好用。


可以從耆老的口述發現魚簍有諸多用途,主要用於置放獵物,避免獵物逃出容器。從魚簍的使用也可發現聚落居民與溪流關係之親密,如鍾瓊美耆老提到的巡笱經驗,或是童鑾花耆老與潘金福耆老提到看過人電魚的經驗等,而這些經驗是現今生活物資豐足的人們不易想像的畫面。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陳上忠、鍾瓊美、劉增雄、潘金福、童鑾花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11 日、 4 月 12 日、 4 月 14 日、 4 月 15 日、 4 月 19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8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徐吉綠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2/04/11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