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漁具:鱸鰻籠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漁具:鱸鰻籠
下載數位物件授權: CC BY-NC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漁具:鱸鰻籠

圖為鱸鰻籠(lôo-muâ-láng),拍攝於高雄市甲仙區阿里關部落。此鱸鰻籠全長 58 公分,以竹篾編織而成,為木梓聚落居民劉有德所製作,為阿里關部落大武壠族居民葉志禮所收藏。早期生活在溪流邊的聚落居民,因物資取得不便,若要取得食材獲取營養,常需要親自捕捉,也因此流域的居民與溪流關係相當親近,也衍生出豐富的漁獵文化。在眾多漁獵方式裡,鱸鰻籠為捕捉鱸鰻的容器,物體的體積較大,並依照鱸鰻的習性進行放置。


大邱園聚落耆老陳上忠( 1938 年生)說,鱸鰻籠(lôo-muâ-láng)為以較為具彈性的刺竹製成,用來捕捉鱸鰻,長約兩尺多,以竹篾交叉編織成圓筒狀,尾端收攏閉合。開口處裝有活動式的「鰓(tshi)」,指裝在開口處的漏斗狀竹片,使魚蝦鱸鰻進得去而出不來;「鰓」由數枚竹片組成,圍著籠口成一圈,尾端朝中心收攏。由於整個裝置具有彈性,因此當鱸鰻順勢滑進去之後,便無法再從籠裡鑽出來。要取出鱸鰻時,會先把「鰓」取下,再將鱸鰻倒出來,而捉到的鱸鰻約有 4 、 5 斤重。


陳上忠耆老說,他 30 - 40 歲(約 1968 - 1978 年間)工作閒暇時會去大溪(楠梓仙溪)的水潭放鱸鰻籠,一次會放 2、3 個,放置好之後會用石頭將鱸鰻籠左右兩邊都用石塊壓住,才不會浮起。放置區域的水位不用太深,但會選擇石頭較多處,因為鱸鰻白天會藏在石縫中,晚上才會出來覓食。依照鱸鰻的習性,他會在傍晚的時候才去放置鱸鰻籠,隔天一早再去收。一整年中除了農曆六、七月因為容易下大雨、淹大水,因此需要隔開這段時間,其他時機點皆可放置。餌料可將豬皮火烤到酥香,較易吸引鱸鰻;米糠亦可為餌料的原料,但較容易因溪水而軟化掉。


關於鱸鰻的料理方式,大田社區耆老潘三妹(1936 年生)說料理前要先用鹽搓去身上的黏液,才好料理。在剛捕捉到鱸鰻之時,亦可使用鹽搓去鰻魚身上的黏液,如此便會較好捉住鱸鰻,不易讓鰻魚溜走。潘三妹耆老說,鱸鰻用煎的會很香,相當好吃。


鱸鰻是體型相當大的魚隻,對於聚落居民而言是豐富的蛋白質來源,也因此若能取得,是一件喜事。鱸鰻籠便是依據鱸鰻的習性所設置,一來會在裏頭置放餌料,引誘鱸鰻食用,另一便是開口處的「鰓」,讓鱸鰻順著水流滑進陷阱後,便無法再脫身,此亦顯示聚落居民對於鱸鰻深刻觀察。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陳上忠、潘三妹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19 日、 4 月 21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19 日。

下載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創用CC姓名標示 3.0 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
 複製授權引用資訊
描述文字授權: CC BY

基本資訊

原始資料連結原始資料連結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藝術與人文
建檔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創作者
劉有德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2/04/19
媒體類型
照片
檔案授權

關鍵詞

回到最上方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