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小林部落的三叉魚叉,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小林社區活動中心。此三叉魚叉之叉身長 139 公分,叉頭長 9 公分,全長 148 公分,叉身以箭竹製作,由小林社區活動中心所收藏,在地稱為「hî-tsha̍k-á」。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各部落形成於河階地,與水關係親密,也因而衍生出許多漁獵文化,包括各式各樣的魚叉。
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所說,過去族人所使用的魚叉(hî-tsha̍k-á),一般為三叉魚叉,但也有四叉魚叉,叉數越多,魚越不容易逃走。而根據杉林聚落大武壠族居民潘瓊源( 1968 年生)所說明,俗稱「四跤鑿(sì-kha-tsha̍k)」的青蛙叉,外型與魚叉幾乎一模一樣,但唯一差別在於魚隻被刺中後,還是有可能逃走,因此魚叉一定有倒鉤;而四跤鑿刺中青蛙後,族人通常會馬上用腳踩住,青蛙無法逃走,因此不會有倒鉤,否則倒鉤抽出時,反而會導致青蛙肉糊爛,難以料理。
使用上,徐吉綠耆老說魚叉可單獨使用,也可配合其他獵具使用,例如早年就曾看過他擅長捕魚的家族長輩戴著水鏡,手持魚叉射魚;又或者有人以俗稱「蘆藤(lôo-tîn)」的魚藤(Millettia pachycarpa Benth.)毒魚,另一人就可配合趁魚隻昏昏沉沉時,在下游持魚叉射魚。在使用場域的選擇上,潘瓊源則說使用魚叉的水域不能過深或過淺,深度需可讓人涉水行走,但也不能太淺,否則魚隻容易看見人而逃走。
1871 年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一行人途經荖濃溪谷時,曾在《Lau-long valley》此攝影作品留下大武壠族人於溪谷持魚叉捕魚的影像,可見魚叉此獵具於大武壠族漁獵文化的歷史,也可見當代族人對其之詮釋。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5 月 28 日訪問徐吉綠、6 月 7 日訪問潘瓊源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28 日、8 月 28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