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大笱頭,拍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此大笱頭全長 200 公分,前藤環直徑約 60 公分,後藤環直徑約 37 公分,以長枝竹與多花油柑(俗稱笱頭藤,kô-thâu-tîn)為材料,以白水泉聚落的製作方式編織而成,製作者為高雄市杉林區白水泉聚落耆老王双錦與該聚落居民林獻堂、葉智宏。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所說明,大笱頭(tuā-kô-thâu)於小林部落又稱為「笱頭(kô-thâu)」或「魚行(hî-hîng)」,是一種接續於魚笱與人工水路間的漁具,可提升捕魚效率。
根據徐吉綠耆老所說,放笱是在急流中放置魚笱以捕捉漁獲之行為,透過排列石頭而成的人工水路(笱圍),引導溪魚順著水流進入到魚笱,使其無法再游出,以使人們得以順利捕捉之,而大笱頭則被固定於魚笱與人工水路之間,當族人欲取出漁獲時,只要拿出大笱頭後面的魚笱即可,不需移動大笱頭,如此就不用重新以大石頭排列人工水路,提升捕魚效率,此為大笱頭最大用處。
徐吉綠耆老補充道,製作大笱頭需山棕作為主結構,另需多花油柑製成 3 - 4 個藤圈,以固定山棕枝條;然而山棕一般生長在山區,而位於楠梓仙溪中下游一帶的白水泉等聚落較少有山棕,因此多以長枝竹等竹子取代。而竹子無法像山棕一樣排得如此細,為了避免魚隻游出大笱頭,因此白水泉等聚落施放大笱頭時,還會以楠梓仙溪河岸常見的「韌土」(lūn-thôo,黏土)或其他植物的枝葉塞住竹子間的縫隙。
目前根據高雄市六龜區荖濃部落大武壠族耆老潘平勝、臺南市白河區六重溪部落耆老潘泰山、卓有川,與杉林聚落大武壠族居民潘瓊源( 1968 年生)等人之說法,荖濃、六重溪、杉林等大武壠族聚落並沒有大笱頭。但潘瓊源認為,杉林聚落於近代發展出笱尾簍空的魚笱,簍空的笱尾以漁網接住進入魚笱的魚隻;取漁獲時,僅需取出漁網即可,魚笱不需移動,也不用移動人工水路,因此他認為在杉林聚落,近代的魚笱已實質取代其他大武壠族部落的大笱頭功能,而以漁網取代其他部落的魚笱功能;而六重溪部落也有類似杉林聚落之魚笱加漁網之設計。
參照鄰近族群如鄒族也有類似漁具,可讓我們了解至少從楠梓仙溪中游的白水泉聚落到中上游的小林部落,乃至曾文溪上游的鄒族,都有大笱頭此類漁具之使用,未來或可從漁具的分佈與各地水文或人群移動再做比較與參照。除此之外,杉林聚落居民認為當地已以魚笱加漁網取代大笱頭的見解,也可端倪出不同聚落如何以不同方式回應同樣的生活需求。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徐吉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18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1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