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漁具:小林、阿里關的魚笱

圖為小林部落的魚笱(左)與笱頭(右)設置於溪流之情形,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部落埔仔溪。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各聚落多傍水而居,魚笱等漁獵工具對族人來說是一直是重要的文化元素;而隨著大武壠族人的擴散,不同流域的聚落也衍生出不同的魚笱文化差異。其中同屬於大武壠頭社群的小林、阿里關等部落有較相同的魚笱文化。另各大武壠族聚落對魚笱可能有不同稱法,例如在小林、阿里關等部落又稱為「笱尾(kô-bué)」,乃相對於此區域普遍的「笱頭(kô-thâu)」而稱,但楠梓仙溪中下游的杉林沒有笱頭,可能就因而無「笱尾」此稱呼。而在荖濃部落,魚笱則專指開口處有倒刺,以防止魚隻逃出的笱;像其他大武壠族聚落一般開口沒有倒刺的魚笱,在荖濃部落稱作「沖笱(tshiâng-kô)」。


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自國小(約 1950 、 1960 年代)就開始跟隨著家中男性長輩製作與施放魚笱。根據他所說明,小林部落的魚笱通常選擇在夏季颱風過後,約農曆九月後到隔年農曆二月間,此時水勢大,但又無安全疑慮的時節施放。又根據徐吉綠耆老與高雄市甲仙區阿里關部落大武壠族居民葉志禮所說明,魚笱通常於白天施放,隔日早上再前去巡視,查看是否有漁獲。另根據阿里關部落耆老劉增雄( 1945 年生)所說,下大雨之後,魚蝦會離開潭水而來到急流水域覓食,此時魚蝦比較有機會被沖進魚笱裡,是適合放魚笱的時機。


在地點的選擇上,必須選擇有湍急的溪水流動,又有高低落差的河段。施放時,看好魚笱將放置而有高低落差的位置後,必須先以石頭排出一條水路,稱為「笱圍(kô-uî)」:笱圍靠近上游的開口大,靠近下游魚笱一端的開口小,呈現一 V 字型後,下游開口連接魚笱的開口。如此一來,當魚隻隨水流自上游往下游游動時,會受此 V 字型水路引導,而必定游入魚笱裡,並且因湍急的水流而受困魚笱,游不出去。


小林、阿里關一帶大武壠族人所製作的魚笱,其笱身靠近末端處有明顯的膨起,是楠梓仙溪中下游大田、木梓、杉林等聚落,以及荖濃溪流域的荖濃、六龜部落、急水溪流域的六重溪部落,都未見的設計;據徐吉綠耆老的說法,此設計可以讓魚笱承載更多魚隻。除此之外,小林部落魚笱竹篾間的間距較大,就徐吉綠等耆老說法,是為了讓小魚流走,只抓大魚;相較下,根據臺南市白河區六重溪部落耆老潘泰山、卓有川所說,六重溪部落早期魚笱的竹篾間完全無空隙,連小蝦都可抓。


小林、阿里關等部落魚笱有明顯膨起、凹凸有致的笱身,在早期並不常見,後期此類設計增加,除了可捕捉更多魚隻,亦可能基於造型美觀。部落漁獵工藝的演進,除了基於實用性,也會隨著外型的講究而改變。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5 月 1 日訪問徐吉綠與劉增雄、6 月 19 日訪問葉志禮、6 月 14 日訪問潘泰山與卓有川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16 年 8 月 25 日。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徐吉綠、徐大林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2/05/01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