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在流經大田社區的圳道,攝於高雄市甲仙區大田里新興路。農業十分仰賴供水,早期人們透過開鑿水圳的方式,將溪水引流至各處的農田,解決供水不足的問題。在大坵園聚落以及鄰近地區,可以發現聚落居民早期有每年競標興築水圳工作團隊的情形,這樣的狀況與當地的水文特色有關。
大田社區大武壠族裔耆老潘金福( 1940 年生)說,早期在大田、大坵園、寶隆、阿里關等聚落,鄰近都是水稻田,若需要使用農業用水,人們都需要從楠梓仙溪上游攔河堰處把水圍下來供農民使用。大田、大坵園、寶隆等聚落的居民會集體出資建水圳,其中會有幾個建水圳的單位出來競標,金額約 10 萬、20 萬不等,價低者得標。得標之後,標頭就會組工班,從楠梓仙溪的上游較高處,以石頭築起圳道再糊上土,將水送到村裡的每塊田地。
不過每年秋天,約農曆六、七 月會開始下大雨,溪水暴漲之後水圳就會被淹掉,因此每年都要重新競標水圳工作團隊,並重新興築水圳。每年圳道都要視當時的地勢而定,因此不盡相同,不能套用前一年的圳道狀況。大坵園聚落耆老陳上忠( 1938 年生),說,水圳完工後,若發現水流太少,居民就會告訴標頭,請他重新動工,需完成到水流夠大才可以。一直到 1990 - 2000 年代左右,水利會用水泥築起水壩與水圳,因壩體、圳體穩固許多,居民就不用每年重新興築水圳,農民可依照自己擁有的農地範圍,定期向水利會繳錢。
大田、大坵園、寶隆、阿里關等聚落,因其附近的水文狀況,以致地方居民每年都要競標興築水圳工作團隊的情形,而從居民可以根據水流不大而跟標頭溝通的情況,可以發現當時興築水圳的工作是頗有彈性。從這些互動情況,可以體現聚落居民因應環境,而衍生的溝通文化。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潘金福、陳上忠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5 月 31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0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