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漁具:四跤魚釣

圖片為四跤魚釣,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杉林聚落,全長 40 公分,釣線長度約 6 公分,為杉林聚落大武壠族居民潘瓊源( 1968 年生)所收藏,以及潘瓊源示範四跤魚釣使用方式之影片。在杉林地區生活的大武壠族人,除了一般在溪流間的漁獵之外,也會在自家的田地裡捕捉野生動物,其中被當地人稱為「四跤魚( sì-kha-hî )」的青蛙,就是一種豐富的野生獵物。為了要捕抓青蛙,當地人也有一種稱為「四跤魚釣( sì-kha-hî-tiò )」或「四跤仔釣(sì-kha-á-tiò)」的工具,用以釣青蛙。


四跤魚釣的形式是以一支竹子製作的竹籤,一般長度為 50 - 60 公分,前端綁上尼龍繩和釣鉤,末端則會削尖,用以方便插入土裡固定。杉林聚落大武壠族耆老張秋珍( 1956 年生)說,在地人以前都會自己製作四跤魚釣,並在下午的時候攜帶數支四跤魚釣到住家附近的稻田裡補獵;四跤魚釣的使用方式,就是將蚯蚓或昆蟲先鉤上釣鉤,再直接將四跤魚釣插在田邊的土裡,而此時的四跤魚釣前端有釣鉤的部分會懸空,等待青蛙自己上鉤。田裡的青蛙在觀察到有蚯蚓或是昆蟲後,就會一躍而上咬住釣鉤,然後嘴巴被釣鉤釣住後掛在半空中無法逃跑,而釣勾的主人則會再來將之收獲;張秋珍耆老還提到過去族人都會依循青蛙在夜間出沒的習性,在下午的時候去放置四跤魚釣,並在當天夜間或是隔天早上的時候過去巡查陷阱。


另根據白水泉聚落居民葉智宏(約略於 1960 年代出生)說明,早期農家小孩常在田間放陷阱捕捉小動物,例如在甘蔗園設置石板陷阱捕捉鵪鶉等,一般都不會被農園的主人罵,卻唯獨將四跤魚釣設置於水田時,為了讓青蛙更容易看到釣線上的餌料,孩子們會把四跤魚釣周遭的水稻撥開,因而每每遭稻田主人趕罵,是不受大人喜愛的陷阱。此外葉智宏也補充,除了農田,大溪水流較不急的沿岸,也可以設置四跤魚釣,也會有青蛙上鉤。


四跤魚釣是在物質匱乏的農業社會時,村莊用來獲取獵物的工具,所捕獲的青蛙除了可以用來自己吃以外,也可以收集起來賣給甲仙或是旗山的山產店,獲得金錢貼補家用。至今張秋珍耆老仍會說,村莊裡面還有人會去捕青蛙,甚至也清楚的指出過去家人捕青蛙後,都是轉賣給村莊中的某戶人家,該戶人家再載去附近的山產店販售。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張秋珍、葉智宏、潘瓊源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27 日、6 月 28 日、6 月 23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23 日。

基本資訊

  • 別名
    青蛙釣
  • 撰寫者
    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
  • 創作者
    潘瓊源
  • 時間資訊
    採訪時間
    2022/06/23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