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小林部落大武壠族的「張南笱(tng-lâm-kô)」,製作者為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徐吉綠( 1949 年生),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此張南笱以黃藤、竹子所製,長約 41 公分,寬約 9 公分,高約 60 公分。根據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劉福元( 1940 年生)、徐吉綠耆老,以及小林部落大武壠族耆老周坤全( 1924 年生)等耆老所言,任何開口內有倒刺,背面有開口可取出漁獲,放置於靜潭以捕捉魚蝦的沉水式捕魚籠,都可稱為張南笱;「張(tng)」於臺灣閩南語為「裝置陷阱」之意,至於名稱中為何有「南(lâm)」則不可考。有趣的是,「張南笱」一詞目前在楠梓仙溪流域只見於小林部落,其他大武壠族部落耆老均從未聽過此說法。
根據劉福元耆老所說,這種張南笱一般使用於冬季結束前,溪水少的時候,裡頭放置的地瓜、米糠等餌料須煮熟後烘烤出香味,以吸引鰻魚、鱔魚、土虱等喜食此種魚餌的魚類進入覓食;由於開口後方有竹篾製的倒刺,因此魚蝦進入後就不易出來。偶爾也會吸引到螃蟹,但劉福元耆老說「有螃蟹就沒有其他魚」,一但張南笱內捕捉到螃蟹,其他魚蝦就因為害怕被螃蟹吃掉,而不可能進去覓食。
根據周坤全耆老所說,早期張南笱多為類似罾仔的圓柱形魚籠,但後期也有如徐吉綠等耆老所製作的矩形張南笱。同樣是適用於深潭靜水,小林等部落大武壠族人也發展出豐富多樣的漁具,展現了早期大武壠族人漁獵文化的多樣性,也可見漁獵活動在楠梓仙溪流域大武壠族早期生活中的重要性。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分別於 2022 年 4 月 15 日訪問劉福元、2022 年 5 月 28 日訪問徐吉綠、2022 年 6 月 2 日訪問周坤全後撰寫編輯,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6 月 1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