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約出生於 1960 年代的白水泉聚落居民葉智宏說明過往浮棍文化之情形,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木梓社區白水泉聚落。「棍釣(kùn-tiò)」即為沿繩釣,亦流行於楠梓仙溪流域。但相較於楠梓仙溪流域多數大武壠族部落僅一種棍釣法,木梓社區的白水泉一帶至少有三種用法不同棍釣法,適用於不同水文,其中「浮棍」即是適用於急流或急流與靜潭之間水域的棍釣法。
葉智宏說明,早期當地人施放浮棍時,常以楠梓仙溪中下游慣稱「舊雞仔(kū-ke-ké)」的褐樹蛙做餌料;此蛙類作為魚餌時,白色的腹部在流水中在浮載載沉,特別明顯,也因而稱此棍釣法為「浮棍(phû-kùn)」。浮棍由一根與人同高、約 100 - 180 公分長的桂竹,與一條釣魚線所組成,魚線末端有一處魚鉤,並綁縛一顆石頭,以增加重量;之所以只能用桂竹,是因為相較於南臺灣其他常見竹種,桂竹的彈性較長枝竹佳,且桂竹的竹肉較薄也減輕整體重量;相較於直徑大的麻竹、常有彎曲的刺竹,以及直徑過小的台灣矢竹,桂竹的直徑與直度都最適中。
根據葉智宏所說,急流水域的石頭所形成的漩渦,或急流與靜潭之間的過渡水域,水流不至於過度湍急,又因水流而有魚類喜食的浮游生物或植物等,是最適合施放浮棍的水域。施放浮棍時,通常以大石頭將浮棍固定在急流區的河岸,或是將它穩穩插在岸邊的沙地上,並控制桂竹的方向,使釣魚線能垂降在特定的漁區或水域。葉智宏說,浮棍看起來與一般釣竿類似,不過一般釣竿通常有浮標,而浮棍不但沒有浮標,反而會在魚線末端的魚鉤處綁一顆石頭,以增加重量;早期牙膏的瓶口處仍是以鉛製作時,也會以此鉛圈來代替石頭,作為浮棍的鉛塊。
相較於其他大武壠族聚落僅一種棍掉法,白水泉至匏仔寮一帶發展出三種不同的棍釣法,從魚鉤數到適用水域都有些許差異,也可見楠梓仙溪流域漁獵方式之多樣。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分別於 3 月 4 日與 6 月 28 日訪問葉智宏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8 月 5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