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小林部落大武壠族居民所使用的棍釣(kùn-tiò),拍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此棍釣握把以麻竹製作,長 26 公分,釣線以麻繩製作,長 16 公尺,為小林部落大武壠族居民徐銘賢所擁有。早期生活在溪流邊的聚落居民,因物資取得不便,若要取得食材獲取營養,常需要親自捕捉。在眾多漁獵的方式裡,有一種被稱為棍釣的釣魚法,若進行棍釣沒尋找合適的地點,是會發生紛爭。
棍釣是一種將釣線綁在削成一根短棍狀的竹片上,垂進溪裡釣魚的方法。大田社區大武壠族裔耆老潘金福( 1940 年生),以及與大邱園聚落耆老陳上忠( 1938 年生)都說,放棍釣主要是用來釣溪裡的鱸鰻。潘金福耆老說,要先將竹子剖成長約 15 公分、寬 5 公分左右的竹片,實際長度可依個人使用習慣調整;竹材種類的選擇上很多樣,例如大田社區附近常見的長枝竹、麻竹、刺竹等均可,然而刺竹因竹身多刺需要處理,所以很少用來做棍釣。在竹片中間鋸出齒狀用來纏綁釣線,一支竹片只綁一條釣線,釣線尾端用釣勾掛比較小隻的舊雞仔(kū-ke-á,一種小青蛙)做餌,也可以掛上蚯蚓、小魚或小蝦。再拿著棍釣,走到溪水高度約在大腿處的溪床裡尋找放置地點,以較平坦的石頭為首選,在放置後抱幾顆石頭壓在竹片上壓緊,再把釣線垂進溪水中有石頭堆處,因石頭堆的石縫是鱸鰻較易躲藏處。
陳上忠耆老說,放棍釣要選在秋、冬季,溪水較少的時機放置,一次都會放置 10 - 20 處,光 20 個棍釣就要擺放一整個下午,並在隔天早上再來收。若看到已經有人在此地放置棍釣,就必須尋找他處置放,並放遠點,約 10 公尺左右,避免相互搶奪魚蝦的來源。置放棍釣是一門藝術,若沒放置好,容易產生紛爭,陳上忠耆老便曾聽聞有人因為在已經有棍釣的地方重複放置而吵架。
與其它漁獵方式不同,棍釣專門用於捕捉鱸鰻使用,且需在水位高約大腿處的地方置放。從棍釣的使用可以發現在地居民會依照不同的用途、水文環境狀況,衍生出多元的漁獵方式。另外聚落居民為避免紛爭,自會注意釣棍的擺放位置,由此可見釣棍所產生的文化。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訪問陳上忠、潘金福後撰寫編輯,訪談日期為 2022 年 4 月 15 日、 4 月 19 日,照片拍攝日期為 2022 年 7 月 23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