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木梓的軟棍,為白水泉聚落居民葉智宏(約略於 1960 年代生)提供,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木梓社區白水泉聚落。「棍釣(kùn-tiò)」即為沿繩釣,亦流行於楠梓仙溪流域。但相較於楠梓仙溪流域多數大武壠族部落僅一種棍釣法,木梓社區的白水泉聚落至少有三種用法不同棍釣法,適用於不同水文,其中「軟棍」即是適用於靜潭或靜潭與急流之間水域的棍釣法。
根據葉智宏所說,軟棍(nńg-kùn)由一條綁在桂竹上的釣線所構成,桂竹亦可以刺竹、長枝竹取代,而釣線上再綁數十門魚鉤,最多可以綁到 40 門魚鉤,是白水泉聚落三種棍釣法中魚鉤最多者,魚線也最長。軟棍施放時,長長的魚線漂浮在水中,看起來軟飄飄,也因而稱作「軟棍」。常見餌料如蚯蚓或楠梓仙溪中下游俗稱「舊雞仔(kū-ke-ké)」的褐樹蛙等:褐樹蛙因浮在水面上時,其白色肚子在水中翻來覆去,容易吸引魚類上鉤,是當地居民最喜愛的餌料。而釣線末端的最後一門魚鉤再綁上石頭以作為增重即可,讓魚線不至於到處飄動。
葉智宏說,軟棍的多數量魚鉤是專為靜水深潭所設計,其長長魚線延伸到潭底,早期魚群多時,往往一次可收獲十數尾魚,鰻魚、鯉魚、石賓魚(臺灣石𩼧)等深潭會出沒的魚種都會上鉤。由於潭水不像急流的水量容易受季節影響,因此軟棍的使用較沒有季節限制;惟雨天時魚群會到岸邊覓食,因此雨天需靠近岸邊施放。
葉智宏補充說,由於軟棍一次可捕獲的魚最多,過去是當地居民最愛使用的棍釣法,只是八八水災改變聚落鄰近漁場噍吧淵的水文,導致噍吧淵原有的水潭不再,使得居民需到更上游、更遠處的深潭施放。但隨著環境變遷,潭水裡的魚群也越來越少,也再次導致此類棍釣法逐漸式微。由此可見天災與環境變遷如何逐漸影響早期漁具之傳承。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3 月 4 日訪問葉智宏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3 月 4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