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撏棍,以及白水泉聚落居民葉智宏示範撏棍施放之影片,攝於高雄市杉林區木梓社區白水泉聚落。「棍釣(kùn-tiò)」即為沿繩釣,亦流行於楠梓仙溪流域。但相較於楠梓仙溪流域多數大武壠族部落僅一種棍釣法,木梓社區的白水泉聚落至少有三種用法不同棍釣法,適用於不同水文,其中「撏棍」即是適用於急流的棍釣法。
根據葉智宏所說,由於捕魚者施放或收撏棍時,雙手需張開,形似擁抱,因此取名「撏棍(siâm-kùn)」,「撏」即為臺灣閩南語「擁抱」之意。撏棍由一條綁在桂竹上的釣線所構成,釣線上有 2 門魚鉤,每門魚鉤各綁一顆石頭,或近代以牙膏瓶口的金屬取代,以增加魚鉤的重量,讓魚鉤可沉在水底。桂竹亦可以刺竹、長枝竹取代。魚鉤上的餌料視欲捕捉的魚種而定,常見餌料如蚯蚓、小蝦,或楠梓仙溪中下游俗稱「舊雞仔(kū-ke-ké)」的褐樹蛙:褐樹蛙因浮在水面上時,其白色肚子在水中翻來覆去,容易吸引魚類上鉤,是當地居民最喜愛的餌料;而小蝦則是鰻魚喜食之餌料。
葉智宏説,撏棍適合用於急流處,聚落附近過往最佳的施放處為噍吧淵;施放季節以夏天雨季時為佳,此時溪水混濁,釣線不容易被看到,魚隻較容易上鉤。但忌諱放在石頭太多的溪中,以免魚鉤卡在石頭裡。葉智宏補充道,由於八八水災造成楠梓仙溪水文改變,水流湍急的噍吧淵已不再有許多魚群,因此撏棍已越來越少人使用。
由上述內容可得知白水泉聚落棍釣法相較其他聚落的多樣性,也可知水文改變對漁獵方法的改變。
本條目數位物件由本團隊南島之眼文化工作室拍攝,詮釋資料由本團隊於 2022 年 3 月 4 日訪問葉智宏後撰寫編輯,數位物件紀錄日期為 2022 年 3 月 4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