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橋仔村

此張照片為攝影師阮義忠於1979年隨臺灣電視公司勞軍團去馬祖所攝,拍攝地點為北竿鄉橋仔村。

橋仔村位於北竿島西北方,澳口山勢陡峭,雷山與壁山積存的山泉,形成多條溪流沿山而降,雨天溪水尤其湍急。居民以石板、木棧鋪橋通行,從海上回望,位居中央的橫溪小橋特別明顯,從清代康熙以來,即有「橋仔」之地名。

玄天上帝廟前隆起之香爐礁,將澳口隔開,一邊為大澳裡,供討小海、放釣的小船進出;另一側為海底平闊的澳仔,捕蝦皮的艋艚錨纜 等大型船隻停泊。天然隆起的香爐礁,隔開兩個澳口的天然地形,在一村一澳口的馬祖,非常罕見。

橋仔村漁產豐盛,吸引閩東與閩南地區的漁人來此追逐魚汛,先來後到,漸漸形成有一百餘戶、一千多住民的村澳。因祖籍不同,信仰互異,自然形成一村多姓、一澳多廟的現象。橋仔村有十多種姓氏,八間廟宇,三種語言(福州話、閩南話、蒲仙話)、二個澳口、一座鹽碑;最近還在濱海處發現一清代康熙年間的石碑,更可說明自古以來,橋仔漁村之蓬勃與興旺。

橋仔村隔一片大海,對面即是黃岐、定海、梅花等漁業重鎮,清末以來,即與橋仔來往密切,每天都有一班「黃岐渡」開往對岸的黃岐,早上八點開航,順風順水,中午即可在黃岐吃午餐。

梅花人更是每年都來橋仔「討大海」捕蝦皮,有如自家後院一般。清末明初,流行於長樂民間的〈梅花漁民出山詩〉,數度提到橋仔這個千金之地。

民國八十年代,因漁業蕭條,橋仔人口不足百人,村內空空蕩蕩,雞犬不聞。戰地政務解除後,北竿機場開航,橋仔人逐漸返鄉;才不過幾年,澳口、山巔已經豎立起多棟現代建築,有的自住,有的開民宿,摩登亮麗,其規模與設施均可擠身馬祖最前列。

更難能可貴的是,橋仔村仍有兩艘漁船每日出海捕魚,他們沒有忘記祖先的行業。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劉宏文
  • 創作者
    阮義忠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