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港口班的阿兵哥

此張照片為攝影師阮義忠於1979年隨臺灣電視公司勞軍團去馬祖所攝,拍攝地點為北竿鄉橋仔村。

戰地政務時期,為了管制漁船出入,軍方會在每個漁村的澳口設置港口班,含班長在內,約有十多名班兵。主要任務是管制漁船進出,查緝海上不法,及防制敵方人員侵入登岸。

漁民出港捕魚,前一天要到村公所申請出港單,填上姓名、進出港時間以及作業地點,經過指導員核可蓋章,連同漁民證一起交給港口班。班長再打手搖電話請示指揮部,當日是否放行。一般出海時間約在清晨五時,回港在下午六時。

由於村裡的船隻不只一艘,港口班另需製作漁船名牌,如中興1號,中興2號…,將出海漁船的名牌掛在碉堡牆壁,如此哪艘船出海,哪艘休息,一目了然。漁民領回接駁舢舨的搖櫓及漁船引擎把手,並將信號旗掛在船尾國旗桿的下方,一則便於辨識,緊急時可藉此與港口班聯絡。

漁船返港須將搖櫓、把手及信號旗悉數交回港口班保管,防止私自出海。漁船逾時未歸,依情節輕重處罰,輕則一兩天、重則十天半月禁止出海。港口班二十四小時輪值站哨值勤,護衛澳口安全,工作量頗為繁重。若逢豐收,漁民也會與港口班分享黃魚、鯧魚等漁獲,促進軍民關係之外,也希望日後進出港的時間能稍加通融。

圖中這位年輕的士兵,穿著整齊的外出服,正從橋仔村港口班爬坡往上,可能去忠誠堡連部,也可能去壁山的指揮部洽公;或者輪到休假,往塘岐購物、洗浴…,放鬆一下一週以來緊張忙碌的軍旅生活。

基本資訊

  • 撰寫者
    劉宏文
  • 創作者
    阮義忠
  • 時間資訊
    拍攝時間
    民國/戰後時期
  • 媒體類型
    照片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